在控煙工作中,煙民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角色?
不得不承認,這兩年,控煙工作得到了快速推進,尤其是“健康中國”運動為控煙工作照明了道路,并為控煙工作提出了明確的前進綱領和具體行動指標,這使得控煙工作得以進入一個最順利、最見成效的發展階段。我們一邊欣慰于控煙工作的有效開展,但另一方面也越來越發現,在越演越烈的控煙運動中,龐大的煙民群體日趨沉默,煙民逐漸被塑造成了一個“敵人”的角色,甚至成了文明社會的“假想敵”。
從對煙草的爭議轉向二手煙對他人的危害,是控煙宣傳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是從什么時候,控煙的方向 從對煙草的爭議轉移到對煙民的討伐了呢?
梳理一下時間線,這個轉折點是從河南電梯勸煙案開始的。
2017年5月2日,鄭州醫生楊歡因在電梯內勸阻段肖禮抽煙,兩人發生爭執。十多分鐘后,69歲的段肖禮突發心臟病死亡。段肖禮的妻子田九蘭將楊歡訴至法院,要求其賠償死亡賠償金等共計40余萬元。
2017年9月4日,鄭州市金水區法院做出一審判決,判決楊歡向死者家屬補償1.5萬元。田九蘭不服一審判決,上訴至鄭州市中院。
2018年1月,該案在鄭州市中院二審公開宣判,法院撤銷要求楊歡補償死者家屬1.5萬元的民事判決;駁回田九蘭的訴訟請求。
這起因吸煙引發糾紛的民事案件,因為造成人員的死亡而引起全國關注,從此案之后,控煙輿論開始將宣傳的重點轉向二手煙的危害。
什么是二手煙?
二手煙是指由吸煙者在吸煙過程中吐出的“主流”煙草煙霧及由點燃的卷煙或其他有煙煙草制品排放到環境中的“側流”煙草煙霧?!?/p>
也就是說,煙民只要抽煙就會產生二手煙,而二手煙會對周圍的人造成健康影響,而且宣傳中還提到,這種二手煙的危害甚至超過吸煙者本人吸煙的危害。
這就厲害了。
自從控煙宣傳重點從“吸煙有害健康”轉移到“二手煙影響他人健康”,就直接將煙民推到了控煙的對立面,由控煙引發的對煙草本身的爭議也擴大到對“吸煙是不道德”的人身討伐層面。
吸煙從此變成一個道德問題
在這樣的輿論操控之下,社會無端增加了一對“煙民”和“非煙民”的矛盾對立群體。隨著這種輿論氛圍的進一步渲染,控煙工作的進一步推進,這一對群體的矛盾沖突也越來越頻繁和激烈。
吸煙本身只是一個成年人生活方式的選擇,但一旦上升到道德層面的高度,在這種沖突事件中,煙民身份使爭議的一方天然先“矮”了一截,事件看似平息,其實積怨卻埋在心里,時間長了,壓抑的久了,必然會在某時爆發。
吸煙矛盾不斷產生就是一個證明,但在這種沖突中,其實沒有贏家。從媒體報道的角度看,非吸煙人士采取什么樣的方式勸阻吸煙沒有受到關注,更多地是報道他(她)們受到身體上的傷害,但吸煙人卻受到了大范圍的指責與懲罰,他們在心理上和身體上的傷痕是無人為津的,因為道德上的“先天不足”,吸煙人群從掏出煙支的那一刻就是錯的,或許他們的傷在大眾看來都是咎由自取。
2018年,寧波一位男士同樣在電梯內勸阻吸煙,被對方打傷;北京一位女士在向餐廳多次反映無果后,準備拍攝視頻曝光隔壁桌吸煙的食客,遭到威脅;2019年1月3日晚,幾名游客因吸煙問題在澳門銀河酒店門口與當地警察發生沖突。3名男性游客被拘留并移交給當地檢察院處理……
但同樣是老百姓,難道吸煙的老百姓就一定比不吸煙的老百姓沒有素質嗎?這肯定是不對的。問題不在于吸煙,更多地在于輿論的引導,在這種引導下,對煙民的歧視氛圍開始形成。
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的人,開始居高臨下
二手煙甚至三手煙對健康的影響,激發了大眾對吸煙行為的厭惡、對吸煙人群的怒視,并且成功將這些厭惡與怒意轉變成對控煙工作的無條件支持,在這個過程中,所謂煙民的權利、對私人空間的侵犯其實都被掩蓋了。
只要是為了控煙,所有的做法都是正確的。
這種道德層面的天然制高點,助長了控煙執法人員的理直氣壯,執法方式也逐步走向“過激”:
《南方都市報》曾經報道過一個案例:
深圳禁煙督察隊突擊檢查一棟寫字樓,在總經理辦公室內發現塞滿煙頭的煙灰缸,總經理情緒激動,與執法人員爭執后選擇報警,聲稱未經事先溝通進入個人辦公室,侵犯個人利益。
今年二月份北京一張煙民坐在街頭吸煙被環衛工人驅趕的照片也充滿尷尬與失落:
2020年7月3日,北京延慶永寧鎮一飯館經理因在自家飯店內吸煙被指其行為違反了《北京市控制吸煙條例》第十四條“不得在禁止吸煙場所和排隊等候隊伍中吸煙”的規定,永寧鎮綜合執法隊對該飯館經理進行了處罰。
對吸煙明星人物的全民討伐,也使社會對吸煙者的敵對氛圍更為濃烈,無論多么耀眼的明星,只要被拍到吸煙的照片,無論是在公開場所還是在私人館所,必定會被批判的灰頭土臉,公開道歉。
留給普通煙民的也只能是一聲嘆息。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