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對吸煙的管制越來越嚴,許多吸煙的人心里不由自主開始疑惑起來:我們還能夠吸煙嗎?既然吸煙不違法,為什么我卻沒有吸煙的權利了?誰來保障我們的權利?
“吸煙有害健康”是社會共識。但由于生活的壓力、工作的困境乃至情感的紛擾,用吸煙來舒緩內心的壓力,排除心中的煩悶,依然是很多人的自主選擇。
夜深人靜的夜晚,多少人在一支煙霧中尋找靈感;無以言說的情緒,多少人靠一支香煙度過最為艱難的時刻……吸煙帶來的不僅是短暫的安寧與快感,對很多人來說,那是一份慰劑,一份恬靜,是一種心態,也是社會穩定的一個特定因素。
這是三億多煙民存在的現實。
目前 ,人們對香煙的口誅筆伐,已不僅僅停留在“吸煙在害健康”的個人層面,而是更多的將焦點定在“二手煙”對他人的危害方面。
也就是這個討伐焦點的轉移,使吸煙逐步演變成一種“不道德”的行為。
于是,吸煙的人,就這樣被貼上了素質低,危害他人健康的“不道德”的人。
我們可不可以說,這種混淆概念貼標簽的行為也是不道德的呢?
控煙工作進行到目前這個階段,“不在公共場合吸煙”、“吸煙不打擾他人”已經共為全民共識,很多煙民也都非常清楚,在公共場所吸煙的確會危及到他(她)人的身體健康,于是,會主動到沒人的地方吸煙,去吸煙室甚至去垃圾桶旁邊吸煙。有些公共場所沒有吸煙室,他們就到人流非常稀少的地方去吸煙。由此可見,這些煙民素質起碼是不低的。
但隨著控煙形勢越來越嚴厲,越來越多的地方出臺的控煙政策都號稱“史上最嚴”,似乎不“嚴”不足以證明自己控煙的決心。這種最“嚴”,大部分是措詞最狠,罰款最嚴,罰的范圍越來越廣,罰的金額越來越多,也有很多控煙政策,其實與禁煙無異;這一方面令吸煙的人感到心理上的不適,另一方面也使吸煙者與不吸煙者之間的隔閡與敵視越來越突出。
的確,控煙沒有過錯,但過激的控煙行為,收到的必然是適得其反的效果。
推進控煙本來是一個社會文明的標志,需要地方政府在推進控煙工作的同時在合適的地方設立吸煙室,讓煙民“吸得其所”,如果沒有相關配套設施的跟進,對吸煙者的需求視而不見,只一味執著于禁止吸煙,除發激發矛盾,還得引發越來越多吸煙者的憤怒:我們的權利去哪里了?
再者,控煙和文明是相輔相承的,不能簡單認為控煙了,文明程度就上去了。一個城市的文明,不僅體現在干凈整潔的市容市貌,彬彬有禮的行動舉止,還體現在多遠能讓市民找到衛生間,多遠能找到醫院,多遠能夠找到吸煙的地方。
無論如何,以控煙的名義把道德的大棒打在吸煙者的身上,是不對的。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