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網易報道 號稱史上最嚴“控煙令”的《北京市控制吸煙條例》實施已一周有余,效果還算不錯。許多餐館移去煙灰缸,網吧里不再煙霧繚繞,校園周邊煙攤受限,寫字樓樓道里也難見吞云吐霧者,甚至已經有人因違反“控煙令”而被處罰。
盡管《北京市控制吸煙條例》只是地方條例,但北京市在全國煙草市場所占份額頗重。與此同時,全國范圍內已經有多個城市開始探索地方控煙的新路徑。
要知道,2014年年底,衛計委的《公共場所控制吸煙條例(送審稿)》就已經對外公布,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控煙將是大勢所趨,不會局限于京城一地。
那么,一個現實的問題擺在了煙草企業面前,控煙令下,煙草企業該何去何從呢?
煙草企業面臨的問題,早在控煙令公布之前就已經呈現端倪。2013年,我國卷煙產量增速趨緩,全年僅增長1.8%,而之前十年的平均增速則為3.86%左右。卷煙產量增速下滑,與公眾控煙意識增強不無關系。早在2010年,各地就有關于公共場所禁煙的相關規定陸續施行,2013年,國務院更是發布了《關于領導干部帶頭在公共場所禁煙有關事項的通知》。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煙草消費國,讓3億煙民徹底告別煙草,并不現實。這就意味著,煙草市場不會因控煙令的出臺而大幅萎縮,但煙草企業卻不能不忽視潛在的風險。因為,控煙令落地是煙草行業發展的重要拐點。
煙草企業轉型,往往要從尋找煙草的替代品入手,例如研發無煙氣煙草制品、開發電子煙等。焦油含量為0,不含尼古丁,不產生煙氣,是這些替代產品的共同特點。
事實上,此類替代品,有的在多年前就已有研發,但能否在市場上有效推廣,并替代已有煙草產品的市場份額,并非易事。畢竟,2013年全球煙草市場份額高達6000億美元,而電子煙銷售額僅有25億美元,實屬九牛一毛。
因此,煙草企業如果試圖把煙草替代品作為轉型方向,勢必要在加大產品研發力度的同時,盡可能采取更多手段進行市場推廣,以讓消費者能夠接受煙草替代品。而有關部門也應當加大對此類產品研發、推廣的扶持力度,畢竟,對于煙民而言,徹底戒除煙癮并非易事,疏導有時比嚴禁更有效。
另外,生產直徑比普通卷煙小,焦油量比普通卷煙低的細支卷煙,也是煙草企業的轉型選項之一。而這些細支卷煙,往往包裝更加新穎時尚。
其實,許多發達國家的煙草企業,也曾在本國控煙相關法案落地后面臨轉型問題,而布局海外市場,被認為是一種有效的轉型手段。例如世界第六大煙草企業韓國煙草,在本國控煙措施不斷加碼時,便開始面向海外市場生產符合當地消費者需求的產品,我國也已經有煙草企業,在巴西等煙草重要產地提前布局。
除此之外,多元化投資也是煙草企業的轉型選項。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論煙草企業采取哪種方式轉型,或者采取多種方式轉型,其都需要前期資金、人力儲備,并且可能在新領域內面臨新的市場競爭和諸多不確定因素。這些競爭的殘酷程度,不見得亞于“控煙令”。
《北京市控制吸煙條例》,從立法預調研,向公眾征求意見,啟動政府立法程序,到最終由當地人大常委會通過,大概用了四年左右的時間。有了北京的經驗,其他地方在制定控煙地方法規時,障礙會減少許多。
煙草企業從制定轉型方案,到籌措資金、購置資產、研發新產品、開拓海外市場,最終在新市場內擁有穩定份額,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換言之,煙草企業的轉型成功與否,取決于其轉型速度能否跑贏地方控煙立法速度,而隨著全民控煙的熱情高漲,后者速度,將會越來越快。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