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最近看到搜狐網一則介紹鄧小平同禁煙的報道,引起筆者的思考。1988年3月25日至4月13日,第七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4月8日下午,大會選舉國家主席、副主席等國家領導人。作為主席團成員在主席臺上就座的鄧小平投過票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習慣地點燃了一支香煙吸起來。那天剛好是第一個 “世界無煙日”的第二天,坐在臺下大廳中央的一位代表看見了,便對坐在旁邊的另一位代表說:“世界無煙日剛過,全中國全世界都大力宣傳吸煙危害健康,小平同志為什么煙癮這么大,開大會還吸煙呢?”商量后,他們決定向鄧小平提出意見。不一會兒,大會主持人宋平手里出現了一張小紙條,上面寫著一行字:“請小平同志在主席臺上不要吸煙。”宋平看過紙條后把它遞給了鄧小平。鄧小平看到紙條后,笑了笑,立即把煙熄滅了。隨后鄧小平在保健醫生的建議下,自1989年后,居然戒了一生最大的吸煙嗜好。筆者認為,鄧小平同志成功控煙的事實,向我們表明對于公共場所禁控煙問題,要努力做到勸阻要文明,禁控需理智。”
一、勸阻要文明
如何勸阻,需要講究一定方式方法,如果方式方法不得當的話就有可能引起雙方爭執,甚至身體沖突。人大代表以紙條委婉地勸小平同志不吸煙這一方式,說明勸阻者充滿文明和智慧。既顧及到了小平同志的面子,同時達到提醒他戒煙之目的。在我們實際就需要勸阻者以這種文明方式,用這樣的智慧來達到勸阻目的。而切忌以簡單粗暴,強行命令式的口吻來威逼吸煙者不吸煙,否則有可能引起與吸煙者之間的摩擦甚至糾紛、肢體沖突。有記者在《北京控制吸煙條例》正式實施前曾做過調查,在隨機被訪者中有80%的不愿意主動勸阻他人吸煙,主要原因就是擔心吸煙者不聽,甚至擔心會引起不必要的摩擦,這實際上表明許多勸阻者心里缺乏足夠的信心。公共場所吸煙本身是一種不文明的表現,吸煙者只考慮到自身的感受,只貪圖自身的“快樂”,而嚴重忽視周邊人尤其是不吸煙者的痛苦,這種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痛苦之上的的行為是不道德,是應該受到制約的。因此,每一位不吸煙者或者志愿者,應該主動地勸阻。當然需要勸阻者充滿智慧,使用文明的語言和委婉的方式提醒吸煙者,讓他們樂于接受,并且從內心意識到自己在公共場所吸煙的文明,從而自覺地配合,主動地禁控。
二、禁控需理智
在公共場所有勸阻者積極參與禁控煙,有利于抓好公共場所禁控煙工作。但是僅靠志愿者或者他人勸阻是遠遠不夠的,其實關鍵還在于吸煙者自身的積極主動參與,否則一切都是空的。只有吸煙者自己主動地、自覺地禁控那才能真正達到目的,這需要吸煙者自身的理智和毅力。據鄧小平同志自己介紹,吸煙是他的一個最大嗜好,1989年之前一直吸煙而且煙癮很大。但是在人大代表和醫生的建議下,他居然真的給戒了,至少是在公共場所沒有吸過煙了。我想要想戒除幾十年養成的吸煙習慣,確實需要頑強的毅力,需要一定的理智。鄧小平同志虛心聽取他人意見,做到公共場所自覺禁控煙,我想這對于今天的吸煙者無疑是一個榜樣。每一個煙民是不是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呢?該不應該總是以“吸煙是個人私事”、“既然允許生產為何不允許吸煙?”、“我煙癮大戒不了”等等為借口,來為自己吸煙尋理由,為自己不禁控煙找緣由呢?筆者在此需要強調的是,作為吸煙者一定要明確公共場所吸煙的危害性以及禁控煙的必要性。換句話說這里所提到的“禁控煙”只要是指公共場所,因此吸煙者沒有必要再為自己尋找過多的借口了,而是將精力放在積極支持公共場所禁控煙,為創造無煙實際和無煙生活環境而努力!積極主動地參與公共場所禁控煙工作,對于吸煙者而言需要理智,更需要毅力。
結語:在公共場所要理直氣壯地對吸煙行為說“不”,這需要勸阻使用文明方式方法,更需要吸煙者理智參與。 “勸阻要文明,禁控要理智”,如果能做好這一點,那么抓好我國公共場所禁控煙工作還愁啥呢?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