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近日,本網報道了這樣一條新聞:一位深圳的孕婦張小姐到當地一家西餐廳吃飯,由于旁邊有人吸煙,于是就叫來服務員,希望服務員進行勸阻。但是由于吸煙者那一桌餐費更高,最終服務員竟對這位張小姐進行勸離。最終張小姐只得撥打控煙電話12345進行投訴。
初看這篇新聞,你可能會覺得張小姐似乎受到了不公的對待:作為一名孕婦,不但得不到無煙環境的保障,甚至在投訴后被勸離。但是如果從自由市場的角度來看,實際上商家的行為并沒有什么問題。
到底是孕婦張小姐該離開,還是煙民該離開,簡單來說,這就是一個產權的問題,飯店歸商家所有,飯店里能不能吸煙本來也就應該聽商家的,畢竟財產的處置權是基本權利,高于顧客在某家飯店吃飯的權利。但是控煙條例卻讓這件事情復雜化了,飯店內禁止吸煙,一下子就讓控煙條例凌駕在了商家的產權之上,以一個看著正當的理由來干涉商家的經營決策。
那么對于顧客來說,到底是強制控煙好,還是不強制控煙好呢?
其實,商家要不要控煙這回事,市場一直就在做,而且做得不但比控煙條例公平,更比它高效。在控煙條例將顧客對于吸煙、非吸煙餐廳的需求簡單化之前,實際上顧客的這個需求是相當多樣化的。和味道、裝潢、價格、服務等因素一樣,吸煙、非吸煙也只是顧客挑選餐廳的標準之一,甚至連主要標準都排不上。只有那些極少數特別在意自己的健康,一點二手煙也沾不得的顧客才會刻意選擇一家無煙餐廳,大部分顧客對能否吸煙并不十分關注。當然,你若問他們是否難以忍受二手煙,他們多半會回答是。不過看一個人真正的想法并不能只看他說什么,更重要的是看他做了什么。這些并沒有任何人強迫,但是還是隨便就進出吸煙餐廳的大部分顧客,其實并沒有他們聲稱的那么在意二手煙的侵擾,說不定相比起來他們更在意吃飯時環境是否嘈雜。
客觀事實就是這樣,不同的顧客對于二手煙的忍耐程度是不同的,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忍耐也是他們自愿而非被逼迫的。因此針對這些不同程度的需求,自由市場本身就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商家們出于自己對市場狀況的認識、出于自己的偏好,以及出于自己所追求的目標,會選擇不同的經營策略,在是否禁煙上,就表現出不同的態度。有的商家更看重無煙環境,因此就完全禁煙;有的商家對吸煙并不是很在意,但是偶爾也會管,或是裝上排風系統,使煙味不會太重;有的商家則完全希望通過吸煙招攬更多的煙民顧客,因此市場中的商家是多樣的,顧客的選擇也是多樣的:要求高的選擇就相對少一些,要求低的就有更多的選擇。更重要的是,由于消費者可以進行選擇,因此那些更多被消費者青睞的餐廳就能經營的更好,被消費者討厭的餐廳則可能倒閉,無論它們是否控煙。這本身也說明禁煙與否對于消費者來說并不是一個必要條件。因此,處于市場中的每個人都能找到符合自己標準的餐廳,看重價格的人,就去不禁煙的便宜餐廳,看重健康的人,就多花錢去禁煙餐廳,市場能把資源按照需求進行合理的配置,這讓消費者總體得到的福利很高。
那么如果有控煙條例,會不會更錦上添花一些呢?并不會。
控煙推高了經營成本,而成本最終是要轉嫁給消費者的。維持控煙的舉措需要人工成本,勸誡顧客不吸煙還有發生矛盾的潛在危險,這樣的成本是商家和顧客都不愿承擔的,因此實施起來效率必然低下。
一些就餐環境差,但是飯菜便宜的小店,通過同時吸引吸煙者和非吸煙者,能夠讓自己勉強經營,這也讓不吸煙的人能吃上一頓便宜,只不過空氣不太干凈的飯。一旦被控煙了,不能吸引煙民,很多這樣的小店就會倒閉,那么非煙民也相應的失去了一些能便宜吃飯的地方,等于說無論是煙民還是非煙民的最低消費都因為控煙而被抬高了。
由于很多煙民無法忍受長時間不吸煙,因此也會減少外出吃飯的次數,導致市場上需求減少,相應的供給又會再下降,對于非吸煙者來說,還是不算好事。
作為顧客,選擇了控煙條例,就選擇了高成本的吃飯,這些成本包括每頓飯的最低消費,以及可供選擇的餐廳數量。
回到開頭的案例,到底孕婦該離開呢,還是煙民該離開?控煙條例和自由市場會給你不同的答案,但是真正想要使自己得到最好的福利,怕是還是只能選自由市場的答案。
附:
新聞鏈接:http://www.tobaccochina.com/revision/controltTobacco/wu/20158/2015824162325_689131.shtml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