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中國日報中文網報道 近日,媒體報道了荷蘭傳奇球星克魯伊夫患肺癌的消息。據悉,他曾經是一個重度吸煙者,他留給人們最深的印象就是在教練席上一根接一根地吸煙,而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經常煙不離手,媒體稱克魯伊夫一天要抽20根煙。
筆者并非要緬懷一代足壇巨星的傳奇人生,而是要談談禁煙這一全民關注的話題。
2015年6月1日,北京實施了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控煙令。媒體解讀為凡是有頂、有蓋的公共場所都不能吸煙了。對此,被動吸煙者拍手稱快,煙民則怨聲載道。控煙令實施5個月有余,雖然依然存在取證難、執法難,責任主體不明確等一系列問題,但對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以及一些公共場所控煙,還是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北京生活的人會不自然的將北京取得的成果推向全國,認為每一個角落已經都實施了禁煙措施。但事實并非如此,當你在外省市理所當然的認為公共場所的人吸煙違反了禁煙規定,正欲發飆時,你會突然醒悟,錯其實在你,因為此地根本就沒有這樣的要求。所以,欣然的接受和默默的忍受成為了唯一選擇。甚至北京在一些公共交通工具上嚴禁吸煙的規定已經順理成章,執行很久的時候,很多地方的司機依然在不顧乘客的感受,堅定的吸著。
其實追溯香煙的歷史,最初是美洲人種植的一種香葉,用來提神醒腦,解除疲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發現當地印第安人吸煙,隨后傳入歐洲,并由歐洲傳入亞洲,到達中國。明清時期,中國才有了吸煙的記載。幾百年間,吸煙就成了人類的一大嗜好,與酒其名。
很多國家十年前就開始實施禁煙工作了,除了常規的罰款之外,一些國家還想出奇招。丹麥女王為禁煙做出表率,韓國戒煙可享受帶薪休假,日本去醫院戒煙可走醫保,法國警察街頭巡邏,而中國則發揮自身的聰敏才智,將禁煙與市場經濟相結合,進一步將電子煙等替代品發展壯大。總之,關于戒煙或文或武的措施,都是為了更好的實現禁煙的目的。
在筆者看來,疏優于堵,也許需要更長的過程,但不停地宣傳,不停地引導,加上必要的法規、政令,在未來,我們也許將能夠看到一個無煙的世界。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