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煙草與控煙一直以來都是輿論和新聞所關注的重要話題。10月份,國際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發布了一篇關于中國男女吸煙趨勢的前瞻性研究報告。消息一出,便引起了國內媒體的強烈關注,各大新聞媒體紛紛進行報道,10月份的新聞熱點,可以說只屬于“2010年因吸煙而過早死的100萬人”和“毒性足以媲美砒霜的火腿腸”。然而在這些大量關于柳葉刀研究報告的新聞報道中,有很多問題值得抓出來進行探討,同時也能從中審視中國媒體對于“控煙”的態度。
對于新聞媒體來說,新聞報道必須秉持客觀公正的立場,力求向讀者傳播事件的真相。但是當國內媒體在報道控煙相關的新聞時,這個底線看起來……
當我們說,媒體應該告訴讀者真相的時候,我們希望的是媒體能告訴讀者全部的真相,但是控煙相關的報道中,常常出現報道一部分真相的情況,比如說,在奧一網轉載《南方都市報》的《〈柳葉刀〉報告稱2/3中國男性抽煙 戒煙率不到10%》一文中,第一段末尾有這樣一句話:”報告稱20歲前吸煙,早死率比非吸煙者高一倍……“很顯然,它告訴了你早死率提高的程度,但是卻沒有告訴你,早死率這一基數本來是多少,如果基數本身很小,比如假設早死率為0.1%,那么提高的一倍早死率也僅僅是0.2%,與0.1%幾乎沒有差別。然而大多數的普通讀者是難以意識到這個區別的,當他們看到“吸煙者早死率比非吸煙者高一倍”這句話時,手中的煙早已嚇得扔在地上了。與此類似的還有人民網天津視窗的《韓洪利:長期吸煙將加大肺癌患病幾率》文中說到“……大量數據表明,吸煙者患肺癌的幾率是不吸煙者的10倍-15倍”;新華網轉載的文章《吸煙危害嚴重 頻誘發結腸癌》中說“男性吸煙者死于結腸癌的危險性比不吸煙者高34%。女性吸煙者危險性高43%”。這些說法往往本身伴隨著一個較小的致病或致死率,難以對讀者產生震撼,于是文章就用一個致病基數提升的比例來誘使讀者產生這就是基數本身的認知,從而高估吸煙對人體本身的危害。
如果說這是一種斷章取義的報道方式的話,還有一種類似的方式也常常能在控煙新聞中被看見。在生物探索網站發表的一篇文章標題為《〈柳葉刀〉最新報告:再不戒煙,1/3中國年輕男性將死于吸煙》,文章第一段末句為“除非大規模的戒煙,否則三分之一的中國年輕男性最終將死于吸煙”。讀完這個標題和這句話,腦子中首先出現的畫面很可能是一大群年輕的男性吸煙后立刻死去,這就是這種敘述方式的特點:巧妙地隱藏了由吸煙到死亡之間的時間。事實上并不是年輕男性很快就將因為吸煙而死去,而是幾十年后,其中的一部分將死于與吸煙有關的疾病。這種句子,雖然你難以認定它的表述方式存在絕對的錯誤,但是其中被省略掉的關鍵信息卻讓人很容易掉進陷阱。其實,假設吸煙真的能讓中國1/3的年輕男性很快死亡,政府也不會允許這種事情發生,多半早就關停煙廠了。但是媒體這樣誤導讀者,實屬不該。
在一些報道中,媒體常常預設立場,進行有傾向性的報道。中國新聞網的《世衛組織最新報告:提高煙草稅可挽救生命》一文中,除標題使用“挽救生命”以外,在文中還使用了“煙草……導致……死亡”,“致命產品”等用詞。這些詞語用在合適的地方,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用在此文中,卻歪曲了事實。拿標題來說,認為提稅是“挽救生命”,暗示了煙草企業是如同殺人犯般在殘害煙民,同時侮辱了煙民的智商,把他們看作沒有自我意識、任人擺布的賺錢道具。但是煙草首先是一種商品,而且是一種危害被大力宣傳,且自愿購買的商品。買煙的人并不需要別人來對他進行“挽救”,賣煙與買煙的雙方則是自愿互利的關系,并非一方對另一方的迫害。這種強烈的傾向性文章,雖然并不符合事實,但是卻在讀者心中不斷建立和強化關于香煙、煙民、煙草行業的刻板印象,不但沒有讓讀者認清事實,反而給他們帶上有色眼鏡。即便是果殼網這樣以嚴謹科普為己任的網站,《三分之一中國年輕男性將死于煙草》這篇文章同樣犯下類似的錯誤,在文章中將吸煙比喻為煙霧對煙民的屠殺。對于新聞報道來說,本來就應該慎用比喻、類比等修辭方法,而應該以準確的描述來還原真相。更何況,當把修辭作為達成傾向性表達的工具時,這種行為完全背離了新聞報道的初衷。
一些關于煙害的報道,則會使用沒有意義的研究結論,甚至是謠傳來夸大香煙的有害程度。比如新浪新聞中心的《半支香煙4分11秒毒死小白鼠》一文中,實驗者將浸泡過香煙的1毫升液體直接注入小白鼠體內,十多分鐘后小白鼠死亡,他們認為這證明了香煙的危害十分強烈。但是事實上稍微有一些科學素養的讀者都能明白,這個實驗毫無意義,沒有對照組不說,實驗機理本身就存在巨大的問題。采用直接注入小白鼠體內的方法,那不管是煙水,還是糖水,甚至是蒸餾水,小白鼠也都可能很快死亡。而2015年上半年,網上更是流傳二手煙危害大于一手煙的新聞,受到多家媒體廣泛的轉載。在后來,關于這個結論,果殼網的謠言粉碎機欄目,和其他專家解讀都予以了破除。這兩個例子側面反映出,國內的很多媒體為了強調香煙的危害,已經做出逾越他們能力的事情了。這些媒體自身缺乏科學素養,卻希望通過報道自己無法辨別真偽的所謂“科學結論”來丑化人們對于煙草的認知,結果一定是引起很多不必要的誤會,包括開篇提到的“毒性可媲美砒霜的火腿腸”。
媒體在關于煙的報道中,還有一些諸如“使用似是而非的話來描述吸煙與死亡的關系”、“混淆相關關系和因果關系”、“混淆癌癥發病原因中煙草因素的比例與吸煙致癌的概率”等問題,這里就不一一舉例說明。但是從以上的問題中可以看出,在”煙和控煙“相關的報道中,國內的媒體多有偏向。這種偏向并非隨機分布于“支持控煙”和“反對控煙”兩個方面,而是十分一致地偏向于“支持控煙”。這意味著,這些偏向性不是出于不同媒體在報道新聞時那些不可避免的、隨機的個人態度,而是一種根植于社會文化中的、具有強烈一致性的偏見——即對吸煙的偏見。
并不好說這種關于吸煙的偏見最開始是來源于媒體的渲染還是大眾自發的對于煙草的厭惡,但是很顯然目前的情況是,媒體的報道所不斷強化的偏見和大眾心中對煙草的刻板印象在相互影響和強化。每當需要報道與煙有關的新聞時,為了迎合大眾的需要,媒體似乎就必須同時表達自己支持控煙的態度,很顯然,這讓他們看起來更像一家負責任的媒體。然而代價就是,新聞偏離了客觀公正,進一步的,減弱了讀者思考的能力。
對于某一個客觀事實來說,不同的人必然產生不同的看法,當談到煙,就一定有人喜歡,也有人討厭。媒體所報道的新聞本來的作用就是,把與煙有關的事件進行還原和報道,而在此基礎上,如何看待這些事件,進行何種選擇,就該由大眾自發進行判斷。現在的情況是,媒體在新聞的報道中,一方面弱化某些不能服務于反煙的事實,另一方面則添加某些說教或恐嚇的成分,增強大眾對于煙草的恐懼和厭惡感,即便這種恐懼和厭惡僅僅來源于信念而非證據。我們雖然不奢望國內的媒體能夠總是引發讀者理性的思考,然而媒體們卻在用這種方式不斷打破“客觀公正”的下限。
托馬斯、杰斐遜曾經說過:“新聞是啟迪人們思想的最好的工具,它提高人們的素質,使之成為有理智、有道德的社會之人。”作為一家真正負責任的新聞媒體,它應該向讀者展示真相,哪怕真相并不符合讀者的偏好。它應該用真相帶給讀者啟迪,讓人們脫離謊言和陰謀帶來的危害,而不是把讀者帶入更深的陷阱。媒體的公信力,也只能在一次次客觀真實的報道中才有可能得到累積。國內的新聞媒體,應該向著這個目標努力。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