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百姓,花開他鄉(xiāng)。
貴州中煙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興義煙葉儲運站派駐普安縣青山鎮(zhèn)下節(jié)河村第一書記董正華,自奔赴下節(jié)河村的那天起,他就懷揣夢想,用激情與勤奮在鄉(xiāng)村振興的道路上揮灑自己的汗水,留下了堅實的足跡。
圖為董正華(左一)在海馬五組召開群眾會
駐村兩年來,他用腳步踏遍了下節(jié)河村的山山水水,遍訪群眾800余戶,召開群眾會、院壩會60余場,辦理實事200余件,用心用情解決群眾煩心事、操心事,用成績回報了黨組織對他的信任與期盼,用真情贏得了老百姓的高度贊揚與尊重,用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做完善基礎設施的“有心人”
發(fā)展,需要基礎。擺在董正華面前的第一要務,就是完善設施。
“哎喲!”駐村隊員馮國志突然摔倒,董正華趕緊去扶。
那是在董正華利用村民晚上休息時間,組織工作隊員到下節(jié)河村燕子窩組開完群眾會后,馮國志一手拿著會議記錄本,一手提著反詐騙宣傳資料,不方便拿手機照路,不小心摔了一跤。
這一跤讓董正華常掛在心,擔心村民晚上出行安全問題,于是暗下決心,要在村里安裝路燈,方便群眾出行。
圖為董正華(左二)到村民家走訪
從那以后,董正華主動向單位“打報告”“說情況”,在駐村第一年為下節(jié)河村爭取到15萬元幫扶資金,為下節(jié)河村上組、下組、橋邊組、燕子窩組、土壩溝組、白洞組6個村組裝上太陽能路燈。2021年12月底,亮化工程全部完工,115盞太陽能路燈安裝到位,解決了老百姓晚上安全出行問題。
為了持續(xù)完善村里基礎設施建設,2022年,董正華又向單位申報了30萬元幫扶資金,其中8萬元用于為下節(jié)河村菜子凹組、石板橋組安裝61盞太陽能路燈;用15萬元開展鄉(xiāng)村振興示范點建設,為下節(jié)河村白洞組10戶群眾實施“三改”,圍繞改廚、改圈、改廁、花臺及公共綠化進行打造;5萬元用于歹蘇村20戶困難群眾家庭廚房灶臺改造,進一步提升了鄉(xiāng)村環(huán)境治理。在“三改”項目實施過程中,雖然資金有限,每戶僅補助資金13000元,但群眾積極性很高,農戶自行投入資金,有的高達三四萬元,充分體現(xiàn)了群眾參與鄉(xiāng)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路燈亮了,環(huán)境美了,老百姓的心也敞亮了。
做鄉(xiāng)村產業(yè)發(fā)展的“謀劃人”
基礎設施完善了,就要開始謀劃發(fā)展。
發(fā)展第一要素是人。作為農村基層組織,村支兩委班子強不強,就能反映這個村的發(fā)展狀況。董正華充分發(fā)揮“領頭雁”作用,圍繞“建強一個村級班子、帶好一支黨員隊伍、培育一批骨干力量”發(fā)力。
駐村第一年,正值第十一屆“村支”兩委換屆選舉。他充分利用兩委換屆契機,親自擬寫選舉實施方案,組織指導開展選舉工作,按照“一升一降”的選人用人原則,從村大學生、退役軍人、致富帶頭人中選優(yōu)配強村兩委班子,順利完成第十一屆“村支”兩委換屆選舉工作,選出了一支老、中、青三結合的村支兩委隊伍,為下節(jié)河村的發(fā)展提供了堅強保障。
同時,董正華以黨支部標準化建設作為強化村黨組織建設的重要抓手。
他一手抓“三會一課”學習制度落實,認真擬定學習計劃,創(chuàng)新學習方式,充分利用集中學習、群眾會、院壩會、微信推送等方式組織黨員學習;為黨員上專題黨課,扎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組織到田間地頭開展主題黨日活動,不斷增強黨員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一步提升黨員綜合素養(yǎng)。對不能參加學習的老弱病殘黨員開展上門服務活動,同他們談心交流,傳達學習黨的方針政策,送上關心關愛,讓他們體會到黨組織的溫暖;另一手抓黨員發(fā)展管理,始終堅持“成熟一個發(fā)展一個”的原則,注重從個人政治思想、綜合素質、能力提升等方面去選擇培養(yǎng)。在培養(yǎng)過程中,嚴格按照黨員發(fā)展規(guī)程開展各階段工作,強化黨員發(fā)展檔案管理工作,確保發(fā)展程序規(guī)范化。他在駐村期間發(fā)展的2名同志已成為中共預備黨員。
圖為董正華(左一)到地頭指導春耕生產
隊伍壯大了,董正華開始謀劃村里的發(fā)展。
他實地考察,扎實開展走訪活動,通過走、看、聽、問、記,深入群眾了解村情民意,征求產業(yè)發(fā)展意見建議,因地制宜為幫扶村繪制了發(fā)展藍圖。
下節(jié)河村屬于脫貧村,國土面積34平方公里,林地偏多,轄17個村民組(20個自然村寨)1008戶4147人。全村脫貧人口197戶726人,易地搬遷人口26戶87人,低保戶183戶386人;五保戶4戶4人;殘疾人157戶167人;監(jiān)測對象26戶82人,其中脫貧不穩(wěn)定戶5戶15人、邊緣易致貧戶19戶58人、突發(fā)嚴重困難戶2戶9人。村里無成型規(guī)模化產業(yè),村民收入來源主要靠種植養(yǎng)殖和外出務工。
為轉變這種困境,董正華與村兩委共商,立足本地資源,結合地理優(yōu)勢,探索特色產業(yè)——種植芋頭,通過試點種植,群眾反響不錯。于是,他于2023年初向單位申請幫扶資金發(fā)展了40余畝芋頭種植產業(yè),采取流轉土地形成規(guī)模化種植,以“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農戶+企業(yè)”模式實施,能為老百姓帶來土地流轉費用和參與務工收入,產生收益可壯大村集體經濟和幫助困難群眾解決急難愁盼問題。同時積極引導村民發(fā)展烤煙種植1350畝,茶葉種植410畝,生姜320畝,薏仁米120畝;動員具有勞動力人員1110人外出到浙江、廣東一帶務工,進一步拓寬群眾的增收渠道。
隊伍壯了,腰包鼓了,老百姓的心也踏實了。
做老百姓的“貼心人”
“駐村,就要‘駐’到老百姓的心坎里。”這是董正華常說的一句話。這句話鐫刻在他的心底,也是促使他用雙腳丈量這片土地的動力來源。
“董書記,我家房子板面漏水了,就連臥室都無法睡覺喲!看能想辦法幫助處理不?”董正華與村干部在下節(jié)河村燕子窩組走訪時,遇到身負重傷、拄著雙拐的李余飛。
聽到這個情況,董正華立即與村干部到李余飛家查看漏水情況,并找施工方進行維修費用測算,及時向單位匯報。儲運站黨委高度重視,立即研究決定撥款6000元解決李余飛家的實際困難。
“董書記,現(xiàn)在房子不漏雨了,可以睡個安穩(wěn)覺嘍!真是謝謝你們啊!”董正華組織村兩委去驗收時,拄著雙拐面帶笑容的李余飛迎面說道。
“董書記,我在浙江打工,麻煩你幫忙交一下醫(yī)療保險費嘛!”下節(jié)河村土壩溝組劉傳文打來電話。
“好的,我這就幫你交,共有幾人呀?”
“我家要繳納6個人的,我把錢放在家中老人那里,麻煩書記了!”
當天接到電話時,董正華正在吃中午飯,放下碗筷立即駕車前往劉傳文家,幫助他們完成繳納。
“只要群眾需要,就是我應該做的。”董正華帶領村兩委及駐村工作隊幫助群眾繳納醫(yī)療保險,其中村里脫貧戶繳納率達到100%,一般戶達到95%以上,解決了群眾生病住院報銷大額支出費用問題,緩解了群眾經濟壓力。
董正華還充分利用儲運站鄉(xiāng)村振興定點幫扶工作后方支援團的力量,協(xié)調單位黨支部到村里聯(lián)合上黨課、開展主題黨日等活動,為困難群眾左選祥送上床上用品、電飯鍋、電磁爐、孩子學習用品等物資;聯(lián)系儲運站第二黨支部為燕子窩組雙目失眠的孫慶福捐款1000元安裝安全防護欄,解決了孫慶福上下房屋的安全問題,捐款500元用于土壩溝組進行公共場地排水溝渠開槽處理,有效解決地面大量積水問題。他不僅是幫忙路上的熱心人,也是化解矛盾糾紛的調解員。
2022年3月1日,石板橋組王啟明、王啟國兄弟因土地爭議發(fā)生糾紛,爭執(zhí)不下后打電話到村委會求助。
聽到消息,董正華帶領駐村工作隊和村干部第一時間趕赴現(xiàn)場,通過思想疏導、以理釋法等方式,與雙方進行溝通交流,有效化解了雙方矛盾。兄弟倆表示,董書記這樣說我們就“合心”了。
矛盾糾紛村里常有,董正華采用“背對背”與“面對面”方式,在了解事情原委后,對雙方進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疏導,既普及法律知識做思想工作,也講人情動感情,促使雙方“握手言和”,群眾都說董書記“有辦法”!困難解決了,鄰里和睦了,老百姓的心也熱乎了。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兩年來,董正華扎根基層,走村串戶深入群眾,及時準確了解群眾所盼、所憂、所急,用雙腳丈量民情,用實干贏得民心。他的腳印遍布了下節(jié)河村的每一個角落,他的身影常常出現(xiàn)在一戶又一戶村民家中。他帶領駐村工作隊堅持在基層最末梢,努力在返貧線最邊緣,以不發(fā)生規(guī)模性返貧為目標,切實將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āng)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開展好,真正對李余飛這樣的困難戶做出研判,精準施策,解決其急難愁盼問題。
因此,老百姓都親切地稱呼他“董書記”。
從初來乍到的陌生人到如今下節(jié)河村老百姓口中的董書記,于他而言,這是一種榮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我們不是為了贊揚而工作,更是為了這份責任而工作。”董正華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鄉(xiāng)村振興的道路上,他始終用心用情付出,不斷為鄉(xiāng)村振興添磚加瓦,努力讓老百姓擁有滿滿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yè)發(fā)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