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以才立,業以才興。
提及科技創新,在湖南中煙技術中心,是刻在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骨子里的基因。回望科技創新之路,技術中心團隊始終堅信辦法總比困難多,挑戰一個個不可能,攻克一個個“難點”,且行且歌、甘之如飴。
在第八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來臨之際,走進技術中心,30余名博士參與的科研項目在全國、行業斬獲大獎,一沓厚厚的榮譽講述著技術中心團隊提“質”效促“質”變的生動故事,數智賦能、蝶變升級的場景在這里漸次展現,一場內外聯動的“高質量科技人才越野賽”如火如荼進行著。
共織人才培養“一張網”
順木之天,以致其性。該中心嚴格落實人才隊伍建設高質量發展舉措,認真踐行黨管人才的政治責任,把人才強企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之舉,積極構建科學有效的人才培養機制,把人才體制機制改革作為推進中心人才工作優化的重要一環。2023年,該中心發布《專家管理辦法》,明確專家選聘、使用、管理等各項機制。同時,修訂中心《中層管理人員選拔任用工作實施辦法》,加速推進年輕干部成長、暢通專家到行政轉化通道。通過制度的優化,進一步激發中心各類人才創新活力與潛力。
創新之道,惟在得人。該中心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堅持分類施策,加快構建導向明確、精準科學、規范有序、競爭擇優的人才機制,深挖人才潛力,激發中心創新活力。特別是注重青年人才培養,先后制定中心青年人才培養計劃,形成“兩縱一橫”青年科技人才培養模式。啟動配方師、調香師三年人才培養計劃,實施青年科技人才托舉工程,為青年人才培養提供全方位保障。
人才培養“奔跑”不停滯,該中心主任張志堅講到:“人才是第一資源,要想把中心的創新工作做好,我們就一定要抓住這個‘金鑰匙’,制定完善的制度,讓優秀的人才脫穎而出。”
目前,該中心擁有行業學科帶頭人4名,高級職稱人員占比達36%;培養了6名青年配方師、調香師,完成托舉27人,青年科技人才擔任骨干的科研項目占比持續加大,90后青年員工蔡佳校成為煙草行業首批青年托舉人才。
調香師在實驗室使用數字化調香機調配香精香料
共推全員創新“一盤棋”
“通道”保障,“橋梁”助力。
近日,在該中心一樓會議室里,一場與云南省煙草農業科學研究院關于“煙草行業生物育種技術創新”交流座談會正在進行。行業學科帶頭人、高級專家、博士及相關領域專家齊聚一堂,針對本次活動開展深入交流。這是該中心堅持開展跨行業、跨學科、跨領域的科技交流,為科研人員創新活動提供廣闊舞臺,不斷激發其探索精神和創造力,讓更多科研成果源源不斷涌現出來,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品牌發展“保駕護航”的一個縮影。
類似這樣的保障和助力,不在少數。目前,該中心主動作為,敢為人先,先后創建了“數字化調香”、“卷煙功能材料”行業重點實驗室為代表的16家各類創新平臺,構建了“戰略引領、技術支撐、標準銜接、成果轉化”四級創新平臺運行體系,形成了梯次銜接、深度融合的創新平臺布局。
第四批行業學科帶頭人任建新在實驗室做實驗
與此同時,以四級平臺為基礎,筑牢對外溝通合作橋梁,與120家高校、科研企業開展多領域合作,在有效提升企業科技創新綜合實力的同時,為科研人員搭建起更多學習提升、施展才華、綻放風采的工作舞臺和創新平臺,也讓更多基于行業共性技術、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究創造出更多成果。
共蓄科技人才“一股勁”
澆花澆根,育人育心。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培育創新文化,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優良學風,營造創新氛圍。”一個良好生態,是科技工作者心無旁騖做科研的重要保障,更是該中心長久以來的遵循的根本宗旨。
為致力打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科研環境,在公司頒布《中共湖南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黨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湖南中煙科技創新工作的實施意見》基礎上,今年還將出臺具體落實舉措,鼓勵科研人員積極探索、敢于試錯。這對于廣大科技工作者來說無異于一劑“強心針”,迅速掀起了科技創新熱潮。
與此同時,為了進一步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細化完善內部評價機制,解決科研人員兼職多、會議多的問題,保障科研人員80%以上的工作時間都能用于科研學術,鼓勵科研人員開展更多原創新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明確精簡科研流程,實實在在解決科研人員急難愁盼的問題。根據不同類別項目的研發特點,分類施策,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管理模式,減少申報科技項目等過程之中不需要的條條框框,進一步為科研人員減負。中心創新環境進一步改善,員工干事創業激情進一步激發。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憑借這種尊重人才、尊重技術、尊重勞動的濃厚氛圍,該中心人才“第一資源” 釋放發展“第一動力”,2023年,先后開展科技項目研究328項,數量創歷史新高,先后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5項、省部級科技獎勵6項、授權專利62項、行業技術標準7項。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