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邊形”一詞最初是用來形容中國乒乓球隊的馬龍隊員,從力量、速度、技巧、發球、防守、經驗六個方面,對乒乓選手實力進行分析,而馬龍因各項技能全滿,能力撐爆六邊形,所以被稱為“六邊形戰士”。??
在紅云紅河集團昆明卷煙廠成型車間,也有這樣一個特殊的團隊,他們以專、精、特、嚴、細、實的精神,共同鑄就了一個充滿活力的“六邊形車間”。? ? ??
“專”看陳瑞軍:
立足本職,以專業鑄就匠心
陳瑞軍自1995年加入昆明卷煙廠成型車間,憑借過硬的技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被譽為"成型妙手"。2019年,面對廠里首次引進的兩臺新設備,他臨危受命,從零開始,憑借多年維修其他機器的經驗,舉一反三,順利完成了設備安裝和調試工作。然而隨著產量的增加,設備生產能力已無法滿足生產計劃需求,于是陳瑞軍帶領團隊進行提升產能改造。
經過七個多月挑燈奮戰、攻堅克難,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紀錄,從實現產能提升12.5%,再到目前累計提升32.5%,相關改造技術更是申請了專利,陳瑞軍再次獲得了大家的稱贊。
“精”看劉力文:
持續改善,精益求精謀發展
劉力文在擔任生產二班作業長期間,注意到耗材使用量巨大,意識到這是導致成本上升的關鍵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他提出了通過剔除和停機診斷來降低消耗并提高效率的方案。此外,劉力文還強調了保持工作連續性的重要性,因為降耗增效的效果往往不會立即顯現,需要持續的監控和改進。
為了克服以往消耗數據統計的滯后性問題,劉力文與團隊成員共同研發了一套車間集控系統,形成“智管+人管”的降耗管理模式,有效節省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益。
“特”看羅晟堯:
守正創新,敢想敢試為人先
羅晟堯作為車間的"QC"大神,自2016年首次參加QC競賽以來,屢獲殊榮,包括行業二等獎、云南中煙一等獎和二等獎,以及兩次"云南省優秀質量管理小組"稱號。他最自豪的時刻是看到自己的創新發明能實際解決同事的問題。
面對傳統膠線檢測方法效率低下的問題,羅晟堯決心設計一種新的檢測工具。盡管面臨許多挑戰,他仍堅持創新,從零件選配、組裝、系統開發到檢驗測試,他和團隊一次次"推倒重來",最終成功研發出裝置,為車間、工廠乃至整個煙草行業帶來了重大的技術革新。
?“嚴”看段志繁:
嚴管嚴查,確保產品質量零缺陷
段志繁作為一名質檢員,“嚴格”甚至“嚴厲”仿佛一直是他身上的標簽,他常說:“質檢員是產品質量的第一道防線,亦是最后一道防線,所以非嚴不可”。
他對自己要求嚴格,每天提前半小時到崗,認真查閱交接班記錄,確保質量控制。在一次巡檢中,他發現機組操作工未按規定執行停機保養的工藝要求,隨即停機復檢,并且在確認無不合格產品后單獨找到這位同事,語重心長地與其交流,使其重視規章制度的重要性。此舉提高了班組職工對工藝質量要求的執行力度,有效降低了質量事故的發生。
?“細”看謝衛誠:
針細密縷,細微之處顯真章
謝衛誠,一位36歲轉業至車間的退伍軍人,將16年青春奉獻給了邊防事業。盡管轉崗,他仍保持著高標準的工作態度,首次參加月保工作就以細致入微的保養成果贏得了同事和檢查組的贊嘆。他沒有系統學習背景,卻通過認真筆記、及時請教和謹慎實操,迅速成為獨當一面的能手。
謝衛誠的人生信條是"轉崗不轉報國心,退役不退凌云志,以高標準完成各項工作",這不僅激勵著他自己,也影響著身邊的同事,提高了整個車間的保養標準。
“實”看浦曉坤:
腳踏實地,三十四載初心不改
浦曉坤,一位擁有34年工齡的老員工,始終以新手的心態對待工作,堅信技術和能力需要不斷學習才能提升。自1990年加入昆明卷煙廠以來,他每天清晨六點五十分準時到崗,潛心鉆研,精通各種機型,以精湛的技術和細致的態度保障產品質量。
憑借扎實的技術功底和豐富的經驗,浦曉坤創造了質量零事故的紀錄。面對科技的發展和設備的更新換代,他認識到只有不斷學習、進步,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不被拋棄。如今,他已成為同事心中的"定海神針",以實際行動詮釋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
正是這樣一群人,他們用專業、精益、創新、嚴格、細致和踏實,鑄就了這個六邊形車間;他們的故事,是對專、精、特、嚴、細、實的最好詮釋,也是團隊合作的生動展示。經過他們的努力,2024年4月22日,車間獲得行業近五年來的“先進集體”光榮稱號,成為了云南中煙的驕傲。?
讓我們向這個充滿活力與創新的“六邊形車間”致敬,向每一位為車間發展付出辛勤努力的員工們致敬!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