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底,韓國國會企劃財政委員會正式啟動對《煙草事業法》修正案的審議。這場看似常規的立法程序,實則牽動著韓國社會敏感的神經——修正案試圖將“煙草”定義從傳統的“煙草葉”擴展至“煙草及尼古丁”,從而將合成尼古丁電子煙納入監管。然而,這一舉措背后,是韓國政府、行業、公眾之間長達數年的博弈,也是公共衛生、經濟利益與法律滯后性之間的激烈碰撞。
從“煙葉”到“尼古丁”:一條被追趕的定義之路
韓國并非沒有控煙傳統。早在2011年,它就成為亞洲首個對電子煙課征煙草稅的國家;2017年又把加熱煙稅率一口氣提到90%;煙盒面積55%必須覆蓋警示圖片,每兩年還要更換一次,以防消費者“審美疲勞”。然而,這些鋒芒都指向“以煙葉為原料”的產品。
2020年,一種全新的白色粉末——合成尼古丁,出現在韓國。它由乙醇、乙腈等化工原料在反應釜(有物理或化學反應的容器)里“長”出來,與煙葉毫無瓜葛,卻能在人的支氣管里復制幾乎同樣的成癮曲線。
韓國海關統計給出了一個令人瞠目的數字:2020年合成尼古丁原料僅56噸,三年后飆升到200噸;2025年9個月已達到316噸,月均進口量從法案討論前的26.8噸暴漲至51.7噸。
進口商之所以搶關,是因為韓國國會正在討論把“煙草”定義擴展為“煙草及尼古丁”。一旦法案通過,每毫升合成尼古丁油將立刻被課以1370韓元(約1美元)綜合稅,零售價一夜之間可能翻三倍。于是,一場“囤貨賽”提前上演——搶在法律落地前,把未來幾年的利潤先搬進倉庫。
當法律看不見“尼古丁”,首當其沖的青少年
法律真空帶來的第一件事,是價格雪崩。30毫升“零尼”油網上售價不到1萬韓元,僅為一包卷煙的一半;自動販賣機進駐學校周邊,因為《青少年保護法》里的“禁止向未成年人銷售煙草”只適用于“煙葉制品”。
2024年,韓國消費者院從熱門網購平臺隨機抽測15款一次性電子煙,其中12款醒目標注“無尼古丁”,結果7款檢出82–158毫克尼古丁,最高的一款相當于340支傳統卷煙;更意外的是,一種名為“甲基尼古丁”的類尼古丁化合物首次出現在本土市場,其成癮性與毒性尚未完成毒理評估。抽檢的15個產品里,14個連最基本的“青少年有害”標識都沒有。政府數據印證了家長的恐慌:70%的韓國青少年吸煙者第一口吸入的是電子煙,而非傳統卷煙;在首爾市教育廳2023年校內突擊檢查中,合成尼古丁電子煙占繳獲物品的92%。
可以看出在當下的韓國,如果仍然把“煙草”理解為“棕色的、需要點燃的葉子”,那么韓國青少年已經活在“無色、無味、可充電”的另一個平行宇宙。
類尼古丁:下一個“貓鼠游戲”?
合成尼古丁的補丁尚未打上,業界已開始“技術迭代”,推出了類尼古丁。
從化學結構看,類尼古丁把尼古丁分子里的吡啶環或吡咯環挪動一個碳原子位置,便可得到“6-甲基尼古丁”、“降煙堿”等衍生物,生理活性與尼古丁相似,卻不再叫“Nicotine”。2020至2023年,韓國類尼古丁進口量從56噸增至200噸,年均增速53%,遠高于合成尼古丁的增幅。
問題在于,一旦《煙草事業法》只把“尼古丁”寫進條文,那些“擦邊分子”便可再次逍遙法外。韓國國會議員樸成訓在聽證會上展示了一張PPT:如果法案按當前文本通過,三年后韓國市面上將出現“合成尼古丁—類尼古丁—新類尼古丁”的階梯式遷徙,政府永遠落后三步。
韓國民主黨內部因此提出另一套方案:干脆把監管權交給《藥事法》,將所有“可吸入的、具尼古丁樣作用的化合物”列為“需事前審批的醫藥外品”。保守派則擔憂,藥事審批動輒兩三年,可能把本土中小企業逼上絕路,卻讓海外制藥巨頭獨占市場。兩種哲學——“寬進嚴管”與“準入審批”——正在國會山拉鋸,至今沒有交集。
一場1.6萬億韓元的拉鋸
避稅是合成尼古丁泛濫的另一層引擎。韓國健康促進開發研究院算過一筆細賬:若按卷煙稅率,2023年進口的200噸合成尼古丁油應繳納1.6萬億韓元(約11億美元)煙草稅、地方教育稅與健康攤付金。這筆錢相當于政府全年控煙預算的4.5倍,足以覆蓋全國小學免費午餐項目。
然而,財政部在修正案討論會上多次“踩剎車”。官員私下透露,他們擔心一步到位的高稅率會催生三個副作用:
黑市摻假:高濃度尼古丁溶液被稀釋后暗盤流通,消費者更難掌握真實劑量;
跨境走私:中國對合成尼古丁油實行13%增值稅,遠低于韓國潛在稅率,價差將刺激“水客”背包;
企業外遷:本土電子煙廠商把調和基地遷往越南、印尼,韓國損失就業崗位。
控煙派則反駁,若繼續“零稅率”,等于用國家財政給成癮產業提供補貼,最終為醫療賬單埋單的還是納稅人。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每年耗費醫保3.8萬億韓元,任何稅收損失都只是“先甜后苦”。
立法時鐘將被誰按下?
2024年底,韓國總統尹錫悅遭國會彈劾,國政陷入癱瘓。原本排期2025年2月的《煙草事業法》公聽會被無限期推遲。沒有公聽會,委員會就無法進入逐條審查;沒有審查,全院表決更無從談起。
對合成尼古丁貿易商而言,這是“上帝饋贈的窗口期”。海關數據顯示,彈劾案通過后的三個月里,合成尼古丁月均進口量再飆升30%,單季突破150噸,創下有統計以來最高季度紀錄。
公共衛生學者則心急如焚。首爾大學醫學院金賢泰教授帶領的團隊用模型測算:若立法再拖延一年,韓國將新增21萬名16–19歲電子煙日常使用者,其中6萬人可能在成年后轉向卷煙;以人均壽命損失4.1年計,整個社會等于失去86萬個“健康生命年”。
四種可能結局
面對越來越復雜的利益棋盤,韓國國會內部已出現四種主流方案:
一步到位派——將“煙草”定義改為“含尼古丁或類尼古丁的產品”,同時課以與卷煙等同的稅率,禁止網絡銷售與自動販賣機。
漸進派——先對合成尼古丁征收50%的卷煙稅,設兩年緩沖期;類尼古丁留待2027年再評估。
雙軌派——合成尼古丁進《煙草事業法》,類尼古丁歸《藥事法》審批,各管各的。
行業自律派——不修法,僅由行業協會發布自律標準,政府加強市場抽檢與青少年教育。
從目前的委員會席位分布看,第二、第三種方案最有可能折中成形,但“緩沖期”究竟多長、類尼古丁如何科學定義,仍是拉鋸焦點。一名任職企劃財政委員會的匿名議員說:“我們需要的不是完美法案,而是可執行的法案——先讓市場有規則,再逐步收緊。”
結語
韓國《煙草事業法》修正案若通過,其電子煙市場將面臨深度洗牌。衛生部門模擬顯示,到2027年青少年吸煙率有望從14.7%降至9.3%,但同時可能導致12.7萬名傳統煙草零售商失業。
國際觀察家指出,韓國的抉擇或將影響整個東亞地區的煙草治理范式。隨著英美煙草、菲莫公司等跨國煙草企業加速布局合成尼古丁市場,東亞國家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監管壓力。
未來,韓國要么通過立法建立更嚴密的監管體系,成為亞太地區煙草治理的標桿;要么在利益集團的裹挾下繼續拖延,最終付出更高的健康與經濟代價。無論結果如何,這場博弈都將成為觀察新興市場國家應對技術革命挑戰的經典案例。
原創聲明:本文系煙草在線用戶原創,所有觀點、分析及結論均代表作者個人立場,與本平臺及其他關聯機構無關。文中內容僅供讀者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決策建議或專業指導。本平臺不對因依賴本文信息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后果承擔責任。
版權聲明:未經作者書面明確授權,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全文/部分轉載、摘編、復制、傳播或建立鏡像)使用本文內容。若需轉載或引用,請提前聯系煙小蜜客服(微信號tobacco_yczx)獲得許可,同時注明作者姓名及原文出處。違反上述聲明者,作者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