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場所控制吸煙條例(送審稿)》自2014年公布后,至今沒有正式通過的消息。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再次為此鼓呼。
“《煙草控制框架公約》在我國已生效 15 年,但目前仍未有國家層面的控煙專門法律法規。多個城市的經驗表明,立法是行之有效的。希望盡快推進《公共場所控制吸煙條例》制定工作,這不僅是履約的需要,也是建設健康中國的迫切需要。”吳凡說。
國務院法制辦曾于2014年11月24日公布《公共場所控制吸煙條例(送審稿)》,公開征求意見。該送審稿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煙草控制框架公約》的相關規定、控煙先進國家的實踐經驗和我國城市控煙立法、執法經驗教訓等撰寫完成,明確提出了“所有室內公共場所一律禁止吸煙”等規定。
但這項法規至今未能出臺,只有零星的進展消息偶見于媒體。
據國務院法制辦2016年給全國人大代表提案和建議的答復:“將送審稿規定的控煙場所范圍初步調整為:……將工作場所的禁煙區域限定在共用區域,允許餐飲場所、娛樂場所、住宿場所、機場航站樓等4類室內公共場所設置吸煙區域……”有關專家指出,如果按照該答復意見完成《公共場所控制吸煙條例》的立法,那么該法規將與《公約》的要求存在較大偏差。
2017年國務院法制辦在給兩會相關提案的回函中,列舉了爭議各方的意見,回復稱:根據《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制定行政法規的基本條件尚不成熟的,國務院法制機構可以緩辦或者退回起草部門;考慮到各方對條例的主要內容存在較大爭議,此件未列入國務院2017年立法工作計劃。
“公共場所控制吸煙的立法推進起來的確有難度。很多人擔心它無法執法,最終淪為一紙空文。事實上,這個立法的作用不僅是規范人們的吸煙行為,更是對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導。它的作用是一箭多雕。”吳凡對媒體表示。
截止到 2021 年 2 月,全國已有北京、上海、深圳、青島、蘭州、長春、西安、武漢、秦皇島、張家口等 20 多個城市對控煙成功立法,部分已顯現出良好的實施效果。例如《2020 年上海市公共場所控煙白皮書》顯示,上海持續加強常態化防疫下的控煙執法力度,進一步推進多部門合作強化控煙綜合治理,公共場所的控煙狀況進一步改善,場所內吸煙發生率為 12.8%,比 2019 年下降 1.5 個百分點;攔截人員對《條例》的知曉率進一步提高,達89.9%。北京、深圳等一批城市也都取得顯著成效。
“當前,民眾健康意識不斷提升,室內全面禁煙公眾支持度高,立法時機成熟?!眳欠脖硎尽?/p>
2017 年 2 月,中國控制吸煙協會發布的《10 城市公眾對公共場所室內全面禁煙態度調查報告》顯示,91.9%的被調查者支持室內公共場所 100%禁止吸煙(支持者涵蓋了 95.7%的非吸煙者、80.3%的吸煙者)。
來自中國疾控中心控煙辦公室的《ITC 項目中國調查第一輪至五輪調查報告》也指出,不論是吸煙者還是非吸煙者,都支持更嚴格的煙草控制政策。上海市在 2016 年修訂公共場所控煙條例時,市疾控中心、市統計局、復旦大學三家的調查數據顯示,市民支持室內公共場所 100%禁煙的比例在 92%~95%之間。立法的民意基礎良好。
“多個城市的立法經驗表明,雖然不同公眾群體對公共場所禁煙立法的態度不盡相同,但立法的過程本身就是逐步形成社會共識的重要過程,可以用開門立法、科學立法、創新立法的積極態度對待分歧,努力達成社會共識?!眳欠舱J為。
煙草煙霧對健康危害巨大是科學界公認的學理,最近國家癌癥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赫捷院士和陳萬青教授發表在《柳葉刀-全球健康》上的研究論文顯示,導致我國人群的 23 種主要致癌風險中,吸煙位居首位。吸煙不僅導致肺癌,還損傷血管內皮細胞,與高血壓、卒中、糖尿病等多種慢性疾病關系密切,是我國人群慢性病的首要危險因素,造成的健康損失之大難以估計。
《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明確要求:全面推進控煙履約,加大控煙力度,運用價格、稅收、法律等手段提高控煙成效。推進公共場所禁煙工作,逐步實現室內公共場所全面禁煙。積極推進無煙環境建設,強化公共場所控煙監督執法。2019 年,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印發《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 年)》,也將控煙行動作為行動內容之一。
基于此,吳凡建議,盡快推進《公共場所控制吸煙條例》制定工作,調研地方立法成功經驗,用好專業機構的力量,開門立法凝聚共識,科學立法回應焦點,并嚴格按照《公約》要求,明確規定禁止在一切室內公共場所、工作場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內部吸煙,保護公眾不受煙草煙霧危害,促進人民健康。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