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期間,有人大代表和委員建議國家層面盡快出臺《公共場所控制吸煙條例》的一篇報道引起社會關注,這項建議的核心思想就是“控煙立法國家化” 。
那么,控煙立法國家化有無必要呢?
當前,隨著控煙地方化立法加快,健康意識得到普遍提升。控煙組織憑借輿論、健康、道德、經濟“四大制高點”,所形成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就已經讓大家措手不及了。
?消費空間的壓縮,使煙民成了“過街老鼠”。“吸煙有害健康”的高壓宣傳和控煙大棒的強勢打壓下,從公共場所到私人空間,仇視、敵視煙民屢見不鮮,煙民的生存空間極大壓縮。
卷煙消費是長期形成的傳統消費習慣,煙酒茶成為民俗活動、民間往來必不可少的大眾消費品,約定俗成的消費習俗并不能靠法律的出臺、管控的嚴格而移風易俗。
在當前地方立法控煙不斷推進的情況下,控煙國家化的做法顯然有些急功近利,操之過急。按照經濟學和社會學的理論, 真正實行控煙與國際接軌,就必須要結合國情,建立起保障煙民的消費權和非煙民的健康權才是科學而實用的措施。換而言之,控煙要合法、合理、合情,才能真正得到群眾的擁護。一棒子打死、一刀切的方式往往適得其反,收效甚微。
在此可參考一些國外的做法。據了解,在全球最繁忙的50個機場中,日本東京羽田國際機場、阿聯酋迪拜國際機場、法國巴黎戴高樂國際機場等27個機場設立了室內吸煙室,美國洛杉磯國際機場、倫敦希思羅國際機場等23個機場設立了室外吸煙區。
對比之下,為什么有些國外的控煙效果好于國內,就在于突出了人性化。由此可見, 控煙立法國家化不如卷煙消費人性化。控煙效果好不好,控煙措施實不實,不在于立法層次的高低,而是在于科學解決煙民與非煙民的消費與健康矛盾,才能把這一社會現象轉化為健康問題。
因此,在控煙思路就必須進行科學調整,實現從“堵”到“疏”的思路轉變,從“禁”到“限”的措施轉化,從“散”到“定”的定點消費。順其自然,因地制宜,加大對文明吸煙環境的建設,通過人性化方式保障煙民與非煙民的消費權與健康權才是解決當前控煙難題的關鍵所在。
?在文明吸煙環境建設過程中,要實現讓煙民和非煙民的和諧共處,必須要堅持源頭抓起,從細節做起,才能多管齊下,促進全社會文明吸煙、有效控煙氛圍。凸顯人性化,就必須要注意一些細節問題。
?一是要堅持公益化。吸煙室、吸煙亭要向公共廁所一樣,成為公益性公共場所,不能通過收費制、計時制、實名制等歪點子謀取非法利益。
二是要堅持法治化。通過劃分非煙區和吸煙區,鼓勵、支持煙民在吸煙場所內吸煙,還煙民一個清新自然的消費空間,還非煙民一個高效實用的健康保障。對于各類不講公德的非文明吸煙行為的懲戒自然必不可少。
三是要堅持簡約化。吸煙區不能成為廣告區,既要禁止煙草制品廣告,也要禁止戒煙產品廣告,更要避免成為各類網紅打卡的熱點區。
四是要堅持安全化。吸煙區的設備設施要符合消防安全標準,防止小煙頭帶來大火災。
五是要堅持普惠化。文明吸煙環境布點中,既要著眼于公園、景區等人流量大的室外場所,也要著眼于影院、酒店、寫字樓等室內場所,才能讓煙民有地吸煙,讓非煙民受到保護。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