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31日是第34個世界無煙日,今年的宣傳主題是“承諾戒煙,共享無煙環境”。北京市控煙協會表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煙草生產國和消費國,也是最大的煙草受害國,每年有數百萬人因吸煙和二手煙導致疾病和死亡。有充分證據說明,戒煙是控制慢病的首選治療手段,目前臨床上緩解戒斷反應的藥物也在不斷出現,目前只能作為自費藥使用。為此,北京市控制吸煙協會26日公開呼吁:建議將戒煙醫療服務納入醫療保障基金支付范圍,并將戒煙藥物納入藥品目錄,支持在定點零售藥店配藥和結算。
全球每年因吸煙和二手煙死亡830萬人,中國人口占全球18.5%,但因吸煙和二手煙死亡占到近三分之一。中國目前有3.16億煙民,很多吸煙者明知道“吸煙有害健康”,但仍然在吸煙,其主要原因是煙草中的尼古丁成癮性很高。戒煙很難,僅靠個人毅力,失敗率達到90%以上。北京市控煙協會表示,調查發現,在中國有28%的吸煙者過去6個月內曾計劃戒煙,而其中真正采取行動的只有19%。日本和韓國因其有醫保政策的支持,有戒煙意愿的人50%都采取了戒煙行動。在煙草高流行的31個國家中,我國吸煙者戒煙意愿比例倒數第二,說明戒煙政策對吸煙者產生重大影響。北京市控煙協會認為,國家是否有戒煙規劃以及與規劃配套的戒煙政策是促進戒煙意愿產生的條件。
“中國有3.16億煙民,3億煙民成為國家煙草利稅貢獻最多的群體,按照2019年煙草利稅計算,平均每位煙民為國家煙草局年上繳利稅3797元,但國家財政在支持戒煙服務方面幾乎是零,這是不合理的。”北京市控煙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為什么戒煙不給報銷?“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吸煙不是病,而是個人的不良習慣和不良嗜好。此外,戒煙也沒有治療規范和有效方法。”北京市控煙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崔小波表示,事實上,煙草依賴是一種疾病,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國際疾病分類(ICD-10)明確將煙草依賴作為一種疾病。煙草依賴患者大腦的結構和功能會發生改變,表現為灰白質萎縮,額葉顳葉和邊緣葉神經活動異常,島葉相關腦區功能連接顯著降低,證明煙草依賴就是一種慢性疾病,病變部位在大腦,所以吸煙成癮絕不是一種習慣或愛好,而是一種慢性疾病。
有充分的證據說明,戒煙是控制慢病的首選治療手段。伴隨國際臨床戒煙技術和藥物的開發,緩解戒斷反應的藥物不斷出現,包括世衛組織推薦使用的伐尼克蘭等,有效率較高。目前我國已被批準使用的戒煙藥物有:尼古丁替代療法藥物(非處方藥)、鹽酸安非他酮緩釋片(處方藥)、酒石酸伐尼克蘭(處方藥)三種,但由于不能列入醫保范圍,只能作為自費藥使用。但目前醫保政策下,醫院管理中自費藥占比成為衡量醫院醫保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標,大多數醫院不允許自費戒煙藥進入醫院藥房,導致大多數戒煙門診面臨無藥可用的尷尬境地。
為此,北京市控制吸煙協會建議,將戒煙醫療服務納入醫療保障基金支付范圍,可根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情況,制定本地區的管理辦法和報銷次數與報銷比例。同時,將戒煙藥物納入定點零售藥店,支持外配處方在定點零售藥店結算和配藥,充分發揮定點零售藥店便民、可及的作用。同時,建議探索將戒煙服務作為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保障范圍。探索可以進行推進門診費用跨省直接結算試點工作范圍。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到2030年,15歲以上人群吸煙率降到20%”,北京市控煙協會會長張建樞表示,健康中國一定是無煙中國,探索有效的戒煙政策實施路徑至關重要。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