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電子煙的危害,公共場所吸食電子煙投訴在增加,但電子煙的監管存在盲區,導致基層的控煙執法者遭遇執法困境。相關的專家學者也在強調電子煙的危害,并表達了對青少年群體接觸電子煙的擔憂。近些年,不斷有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提出議案、提案,推動電子煙監管“入法”。
北京市人大代表孟令悅
希望電子煙管理在立法層面突破
在2019年初召開的北京市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上,孟令悅等13名市人大代表聯名提出議案,建議將電子煙納入控煙范圍,讓執法者有法可依。孟令悅告訴北青報記者,他一直在關注這個問題,平時也會通過自己的微博賬號“北京人不知道的北京事兒”等渠道,收集在公共場所密閉空間內吸電子煙的線索。接下來還將做一些調研,了解電子煙的發展和市場情況,希望借助輿論影響力,減少在公共場所抽電子煙的情況,推動電子煙管理在立法層面有所突破。
孟令悅回憶,2019年前,他看到不少人在網上反映有人在公共場所抽電子煙的情況,感覺到這是需要討論解決的問題,就和其他代表聯名提出了議案。作為一名“大V”,他的微博賬號有幾百萬粉絲,平時會收到一些線索,反映有人在地鐵、公交等公共場所密閉空間內抽電子煙,他會將線索轉給相關執法部門,有的也會進行曝光。孟令悅觀察到,這幾年抽電子煙的人增多了,有的人認為電子煙能讓周圍人更容易接受,但不吸煙的人對此還是比較排斥的,“我通過微博發布在公共場所密閉空間內吸電子煙的線索后,大部分留言都在指責抽煙者,這說明大家的認識還是比較一致的”。
目前對電子煙的管理存在什么難點?孟令悅認為,法無禁止即可為,“最大的難點就是電子煙處于無法可依的狀態,即使有人在公共場所吸,管理者也無法根據相關規定提出硬性要求,更別說依據什么法律條款進行處罰”。此外,從管理上看,和傳統香煙比,電子煙產品類型多樣,還在不斷演變,這些都給管理增加了難度。
有人認為電子煙危害小,不需要納入監管,對此孟令悅并不認同,“電子煙有很多添加劑,不是完全無害的。另外,以前出臺的控煙條例也并不是禁止吸煙,只是控制在公共場所里吸煙,法規的立意就是不能影響到別人。在公共場所抽電子煙,有人接受不了,這就影響了公眾利益,不能只從吸煙者的角度考慮問題”。
曾經提出過議案,孟令悅對立法層面有自己的期許,他認為北京的控煙工作走在全國前列,但電子煙處在灰色地帶和管理盲區,“可以說相對于電子煙的新情況,控煙法規存在一定滯后性,希望對電子煙的管理在立法層面有所突破,也匹配我們在控煙方面展現出的決心和塑造的形象”。孟令悅說,接下來會做一些調研,還會通過發起投票等方式了解民意,“總之,希望能引發大家關注,形成合力,推動電子煙納入監管”。
北京市政協委員朱良
兩次提案答復折射政府關注
北京市政協委員朱良關注電子煙監管問題已經有6年了,他一直在呼吁,將含有尼古丁成分的電子煙納入控煙條例進行監管,并兩次在北京市“兩會”上以委員提案的形式進行力推。從兩次提案的答復來看,朱良感受到本市相關部門對電子煙的重視度正在提升。
朱良告訴北青報記者,2015年《北京市控制吸煙條例》出臺之后,他發現對人體有害、含有尼古丁的電子煙并沒有納入條例監管范圍。在校園中,教育部門、工商部門雖對卷煙的監管很嚴格,但對電子煙的監管因為沒有立法,所以校園里全靠校長、老師自行把握。市面上,電子煙則作為一般商品,廣告宣傳、公共場合吸食的現象很多。這些都是他在2016年北京市“兩會”上遞交“將控制電子煙的內容補充進北京市控煙條例中”提案的動力。不久后朱良收到了有關部門的提案答復:“電子煙是控煙工作中的新生事物,在加大控煙工作力度的同時,還將加強對電子煙等新生事物的調研和探索”。
朱良的努力并未止步。伴隨著國家相關部門相繼發出的電子煙“線上禁令”以及“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電子煙”等通告的出臺,在2020年市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上,朱良再次提交提案,建議市人大常委會在本市控煙條例中增加對電子煙管控的法規解釋,他還在當年北京市“兩會”的政務咨詢會上,特意拿著刊登了“關于嚴格控制電子煙”提案的《北京青年報》與政府有關負責人現場交流。
“之所以再提,是因為幾年過去了,電子煙的危害已逐步被社會認知,但監管仍存漏洞。”朱良表示,國家上述通告只管了孩子、沒管住成人,只管了網上、沒管住線下,只管了次品、沒管住正品,只管了部分“吸”的人,沒管另一半“聞”的人。同時,電子煙監管不“入法”導致執行上的“死結”,沒有法律依據,執法部門無法操作。要消除這個監管模糊地帶,就需要立法機關與執法機關共同向前推進。
朱良發現,相關部門不再只是關注,而是已經開始行動。相關部門對朱良第二次的提案答復稱,2019年市衛健委聯合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已經組織市市場監管局、市煙草專賣局、市教委、市城市管理委、市疾控中心等部門專題研究電子煙問題。他們還將適時組織專家對電子煙問題開展專項調研。“這些都說明政府部門已經開始行動,關注電子煙管理。”朱良說,不僅政府部門關注度在增加,這幾年里,也不斷有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對電子煙監管的立法、執法和操作方式等方面提出議案和提案,這都是對電子煙監管“入法”的有力推動。
一線聲音
電子煙處于法律模糊地帶 “無法可依”導致“監管難”
目前,北京控煙投訴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撥打12345,轉至屬地街道和鄉鎮的綜合行政執法隊進行處理;二是通過“無煙北京”微信公眾平臺,在線填寫投訴信息,由相應地區的控煙志愿者“接單”。北青報記者調查發現,無論是哪種方式,由于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執法人員和志愿者在處理電子煙投訴時都面臨著“無法可依”的尷尬境地,也成為部分吸煙者鉆法律空子逃避處罰的“竅門”。近期,兩名身處控煙一線的工作人員向北青報記者講述了自己所面臨的困境。
“其實我們最怕的就是模糊執法”
講述人:東城區崇外街道綜合行政執法隊副隊長蔣彬
從2020年7月開始,控煙監督的行政執法權下放至街道和鄉鎮,實行屬地管理。近一年來,我們確實接到過一些關于公共場所吸食電子煙的投訴,尤其是一些商場電子煙專柜的試煙行為被投訴較多。有投訴,我們想管,但只能勸。
電子煙到底算不算煙草?到底在不在《北京市控制吸煙條例》的管控范疇?北京目前并無明確規定。在處理這類投訴時,因為公共場所吸食電子煙并不構成違法行為,所以我們只能以勸導為主。市民一般都會積極配合,少數不配合的經過耐心溝通,也會理解。盡管法律上沒有明文禁止,但我們在控煙管理環節嘗試向前一步去探索,畢竟群眾舉報代表著百姓訴求,不容忽視。目前我們正逐步和商場管理方建立電子煙管理制度,嘗試由電子煙經營者作出承諾,在禁煙場所內不提供免費試吸等服務。現在只能靠我們多巡查,靠商場配合,靠商家自覺,遇到投訴靠勸阻。時下我們在一線執法中最需要明確規定,最怕的就是“模糊執法”。
“我趕到現場勸阻,沒少被‘懟’”
講述人:朝陽區控煙志愿者分隊隊長李華
我作為志愿者參與控煙工作已經有6年時間,平時會處理“無煙北京”公眾號上的市民投訴。明顯能感覺到,這些年吸電子煙的人增多了,由我經手處理的投訴案中,與電子煙有關的至少增加了兩成,也是處理難點,如果沒有明確規定公共場所禁吸電子煙,禁煙效果就會打折扣,電子煙成“漏網之魚”。
從吸食的角度來說,不同于傳統紙煙,電子煙隨時可以吸一口,吸完了還可以揣進兜里,方便收納,而且產生的煙霧沒有那么強烈,會很快散去,就算及時趕到現場,也很難立刻判定對方是否在吸電子煙。在勸阻吸食電子煙時,有的經過勸說會乖乖配合,但我也沒少被“回懟”,對方的說辭往往是“法律沒有明文規定公共場所不能抽電子煙”,我們少不了要多廢些口舌。
電子煙是個新興產物,選擇抽電子煙的大部分是年輕人,連十二三歲的孩子我都見過,很讓人擔憂。
權威對話
有充分的證據表明電子煙是不安全的
對話人:北京市控制吸煙協會會長張建樞
談電子煙危害
電子煙中的尼古丁會使人產生依賴
北青報:大眾對電子煙存在哪些認知誤區?
張建樞:有的市民認為電子煙對人體危害小,有的商家宣稱“電子煙僅是水蒸氣”,甚至打著幫助戒煙的旗號,但實際上電子煙“幫助戒煙”的效果并沒有得到證實。不少年輕人認為吸食電子煙很酷、很時尚,但一旦沾染,對尼古丁上癮后,反而更易成為傳統卷煙的煙民。
北青報:電子煙有哪些危害?
張建樞:研究表明,電子煙存在健康風險,也會造成“二手煙”危害。今年5月26日,國家衛健委和世衛組織駐華代表處共同發布《中國吸煙危害健康報告2020》,其中明確,“有充分的證據表明電子煙是不安全的,會對健康產生危害”。該報告中引用的實驗室研究證明,電子煙煙液中含有害物質,比如,低分子醛酮類化合物就是一類對呼吸系統有強烈刺激作用的有害物質,其中的甲醛、乙醛分別被國際癌癥研究所列為1類、2B類致癌物。尼古丁作為電子煙的主要成分,除了讓使用者產生依賴性,還會在妊娠期對胎兒的發育產生不良影響,并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電子煙氣溶膠中也含有有害物質,電子煙加熱溶液產生的二手氣溶膠是一種全新的空氣污染源,電子煙氣溶膠中的金屬含量可能比可燃煙草卷煙中的多。電子煙調味劑加熱后也會產生有害物質,尤其是調味劑的不合理使用,會增加對電子煙使用者的危害。此外,相關研究顯示,各種口味和品牌的電子煙填充液及其氣溶膠具有細胞毒性。
北青報:青少年群體接觸電子煙的現狀如何?
張建樞:從全國范圍來看,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的2019年中國中學生煙草調查結果,過去5年我國初中學生聽說過電子煙和現在使用電子煙的比例顯著上升。2019年初中學生聽說過電子煙的比例為69.9%,現在電子煙使用率為2.7%,與2014年相比,分別上升了24.9個和1.5個百分點。雖然總數看起來不是很高,但是增長趨勢很明顯,電子煙使用者呈現低齡化現象。
電子煙對于青少年的影響尤其值得關注,《中國吸煙危害健康報告2020》也提到,使用電子煙可能致人更容易使用卷煙,這一現象在青少年中尤為明顯,一項納入91051名青少年的Meta分析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使用電子煙后成為卷煙使用者的風險是從不使用電子煙者的2.21倍。
談電子煙納入公共場所禁煙范疇
建議有關部門出臺立法解釋
北青報:本報調查發現,有煙民擔心在公共場所吸食卷煙受罰,轉而投奔電子煙,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張建樞:這種行為鉆了法律的漏洞,《北京市控制吸煙條例》在2015年施行,當時電子煙的問題還沒有像現在這么明顯,這份條例并未明確地將電子煙納入管控范圍,于是現在就有人鉆空子,沒有罰則,也存在監管漏洞。其實,國內有不少城市已經行動起來,像杭州、深圳、重慶、武漢、張家口、秦皇島等一些城市在控煙條例方面修訂得比較晚,但這些城市全部將電子煙納入控煙條例的管理范疇。
北青報:您一直在倡導將電子煙納入控煙條例的管控范疇,現實情況如何?
張建樞:在北京,將電子煙納入公共場所禁煙范圍確實存在一定的民意基礎。首先,有投訴,說明很多人認識到了電子煙的危害,但從控煙志愿者和執法部門的實際操作來看,“無法可依”的現實確實讓投訴處理很是尷尬;其次,在今年4月底,我們也在“無煙北京”平臺做過一次調查,有將近800人參與,有11%的人認為可以在公共場所吸食電子煙,但有近90%的人認為公共場所應禁止吸食電子煙。北京作為首都,也應該行動起來,盡快彌補法律空白。
北青報:從“入法”的實際操作來說,您有怎樣的具體建議?
張建樞:北京市控煙協會這些年也一直在呼吁,電子煙應該像傳統卷煙一樣被納入《北京市控制吸煙條例》。我們也曾經給有關部門提過建議。我們認為重新修訂法規可能比較繁瑣,但出臺立法解釋就是相對簡易的辦法,明確控煙的范疇包括電子煙,由行政主管部門給市人大遞交建議。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