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成癮包括生理成癮、心理成癮和社會成癮。在中國控煙協會副會長姜垣看來,更難解決的是社會成癮,也就是大環境的問題。
增強意識讓人們正確認識吸煙有害健康,有賴于更廣泛的控煙宣傳,以及更大力的健康教育。
圖為姜垣2018年夏天參加“你的權利我的責任”中國無煙企業啟動會。(供圖/姜垣)
“煙草:威脅我們的環境”,是今年世界無煙日的主題。
煙草危害是世界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現實生活中,除了煙草生產和消費帶來的環境和健康危害以外,吸煙者在室內環境吸煙會帶來嚴重的室內污染,從而危害我們生活的微環境,并由此帶來二手煙和三手煙,影響自己、家人和同事的健康。
從1989年開始,每年的5月31日被定為世界無煙日,因為第二天是國際兒童節,人們希望下一代免受煙草危害。如今,世界無煙日已經走過了多個年頭,《中國吸煙危害健康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在多數國家的人均卷煙消費量持續下降的情況下,中國的人均煙草消費并沒有明顯下降,近年來反而有上升趨勢。全國吸煙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總吸煙率在持續下降,但是下降幅度較低。控煙現狀依然不容樂觀,控煙工作始終任重道遠。
煙草的社會成癮更難解決
自2005年《世界衛生組織煙草控制框架公約》在我國正式生效以來,中國控煙取得了長足進步,控煙也被納入《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的15個重大專項行動之一,但從《報告》的調查結果來看,近15年來中國吸煙人數仍然居高不下。
戒煙難,是控煙難的重要因素。姜垣表示,煙草成癮包括生理成癮、心理成癮和社會成癮三個方面。“所謂的生理成癮可以用藥物控制,也的確有這樣的藥物可用。但心理成癮就比較難解決,比如有的人在寫材料的時候,順手就摸出一根煙,這是一種成癮性行為。更難解決的是社會成癮,也就是大環境的問題,它的變化是非常緩慢的過程。”
調查顯示,中國煙民有一個不同于其他國家煙民的特點——大概50%的人身上會帶著兩包煙,一包自己抽,一包為了社交。但以煙推動社交關系,并不是一個好的現象。此外,很多年輕人并不了解吸煙的真實危害,“我國控煙的一個很大障礙,就是人們對‘吸煙有害健康’的真正含義了解得并不透徹。”姜垣表示,大家都知道“吸煙有害健康”這句話印在煙盒上,但實際上對于吸煙導致心臟病、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的知曉率還不足50%,因此很多人也產生不了戒煙的強烈動機。
讓人們正確認識吸煙有害健康,也有賴于更多更廣泛的控煙宣傳,以及更大力的健康教育。“現在世界上比較推崇的一個健康教育項目,是美國疾控中心推出的‘tips from former smoker’。”姜垣介紹,其內容主要是收集美國社會真實的吸煙案例,出鏡人并非演員,而是曾經的吸煙者,他們會給出一些觸目驚心的忠告,比如什么時候開始吸煙的,如何患上糖尿病、失明、食道癌等疾病的,現在的狀態是什么樣的,等等。美國疾控中心統計,只要“tips from former smoker”一播出,當地的戒煙熱線撥打量就會增加好幾倍。
“當然,煙盒上更有力度的提示,公共場所的禁煙和煙價的大幅度提高,也是控煙的有效手段。”姜垣表示,煙價如能提高三倍是一個比較理想的狀態,“同時國家稅收能增加一倍,吸煙率也能降低一半。”
針對青少年的控煙措施,姜垣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第一點是漲價,“因為青少年對價格更敏感,他們并不掙錢,所以漲價是有效措施。”
第二點是全面禁止廣告促銷和贊助,“青少年更喜歡模仿,如果名人吸煙或者是廣告中吸煙鏡頭過多,對青少年的影響是很大的。曾經有研究表明,喜歡F1方程式賽車的孩子,將來成為煙民的可能性較大,因為其中很多都是煙草廣告。”
第三點是成年人以身作則,“如果孩子回到家看到爸爸和爺爺吸煙,那未來他也很可能吸煙。”
全面控煙需再提速
控煙立法一直是控煙機構著力的主要方向,因為它能直接保護公眾免受二手煙危害。據統計,目前我國至少已有16個城市通過了室內公共場所全面禁煙的法律法規,其中包括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遺憾的是,至今還沒有一部有針對性的全國性公共場所控煙禁煙法規,法律上仍然沒有完全實現對公共場所吸煙者說“不”。
不過,健康中國行動控煙行動中提到“到2022年要基本實現把各級黨政機關建設成無煙機關”的目標完成較好,無煙政府機關是減少二手煙危害、保護干部職工身體健康的有效措施,更是政府機關單位文明辦公的基本要求,姜垣也認為,無煙政府的創建是近兩年控煙中成效較為顯著的工作之一。
北京控煙微信投訴平臺——“控煙一張圖”的開發,是近年來的另一項成就。它不僅僅是一張圖,而且是一個實時地圖監管系統,可以把每個人的手機變成控煙監控攝像頭。當市民發現控煙不力的場所,便可隨手拍照片、錄像,并實時上傳至平臺進行投訴。接到投訴后,北京市衛健委網站、首都之窗和市愛衛會網站上的“控煙一張圖”會同步更新,并立刻“亮燈”曝光,便于志愿者和衛生監督部門進行勸阻和執法。被公眾投訴1至2次的單位,亮藍色警燈;被投訴3至4次的,亮黃色警燈;被連續投訴5次以上的,亮紅色警燈。當藍燈亮起時,該投訴單位附近的志愿者就會接到“派單”,兩人一組,到被舉報單位核實情況,告知負責人相關法規,幫助其落實整改,并于一周后進行復查。志愿者復查時,如相關場所整改效果好,將為其“消單滅燈”。對接連被投訴且不愿配合整改的“紅燈”單位,則直接由控煙執法部門處理,執法人員將約談被監管單位負責人并進行處罰。
“北京非常活躍的控煙志愿者大約有一萬人,我很佩服他們。”姜垣表示,盡管自己做了20年的控煙工作,但控煙志愿者的執著精神依然讓她特別感動,“這是一項幾乎沒有報酬的工作,能堅持下來非常不容易。”
只有這些還遠遠不夠。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副教授黃彪文指出,近年來控煙倡導遭遇著巨大的困難和挑戰。不僅控煙報道量減少,還缺乏新材料和新角度,或者沒有把握好控煙傳播的特性。他希望未來有越來越多的媒體和從業者加入到控煙隊伍中,呼吁無煙立法、培育無煙文化、監督無煙執法、促進無煙科普。而姜垣更希望看到的是把戒煙服務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而不僅僅是在呼吸科設立戒煙門診。“去年我看到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研究,它歷時五年,以9萬多名急性心梗住院病人為樣本,其中有3萬多人吸煙。最終統計了這3萬多人出院后都接受了哪些治療,其中只有35%被給予戒煙的建議。由此可見,醫務工作者對于戒煙的意識和行為認知還不夠。”姜垣指出,每一個醫務人員都應該對患者有所提醒,助力實現無煙中國。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