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隊長,明天我需要4人清理排水溝。”
“吳隊長,明天我需要3人采摘煙葉、2人運輸、2人編竿。”
……
日前,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會理縣黎溪鎮鹽河村,在煙田忙活了半天的吳華富剛進家門,手機微信上就不斷傳來煙農的求助信息。
吳華富通過微信群征求務工意愿后,隨即派出工人,并交代清楚作業時間、地點、內容等。
這就是今年會理煙區針對煙葉生產勞動力緊缺問題而推行的“共享用工”模式。
吳華富今年種植煙葉180畝,既是鹽河村13組的組長,又是當地有名的種煙“土專家”,被黎溪煙區32戶煙農一致推選為勞動力派送服務隊隊長,接受煙農委托,負責煙葉種植管理用工人員的征集、組織和派送工作。
近年來,煙葉種植管理用工難、用工貴已成為涼山煙區的普遍問題。尤其在黎溪煙區,都是清一色的種煙大戶,種煙面積大,存在請工難、煙葉種植管理作業標準不統一等問題,給種煙大戶煙葉種植管理帶來不利影響。
針對這一情況,會理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經深入煙區調研,探索嘗試將“共享”模式引入煙葉生產。
在隊伍組建上,指導種煙大戶牽頭建立種煙用工微信群,動態采集煙農用工需求;在落實煙葉種植管理技術上,煙站負責派送人員的技術培訓與指導;在生產用工規范管理上,煙站根據種煙大戶不同種植規模制定個性化指導方案,明確用工量、用工時間、作業時間、作業標準等,促進用工共享、管理科學。
吳華富積極響應,牽頭建立了種煙用工微信群,黎溪煙站網格技術員積極協助摸清煙區剩余勞動力數量和務工意愿。一座用工“橋梁”連通了種煙大戶和煙區剩余勞動力。
“經前期宣傳及摸底后,現在有92人簽訂了用工協議。為規范用工管理,我們按照3元/工收取管理費,用于派送人員意外傷害險購買及其他費用支出。”吳華富說,他每天對微信群里的用工需求進行統計后,根據各勞動力技術特長和體力情況合理分工、調配,并對勞動力資源實行動態管理,可進可退,統一派送。
為確保勞動力既出工又出力,會理縣局(分公司)引入追溯評價機制,即后一環節對前一環節的作業質量進行評價,環環相扣。以揭膜上廂為例,培土人員對揭膜、施肥人員作業質量進行評價,服務隊隊長及網格技術員對整個作業環節質量進行評價,將評價結果作為派送人員用工費用兌現的主要依據。
鹽河村2組村民劉正華家里勞動力充裕。煙葉團棵期,煙葉種植水平較高的劉正華被吳華富派送到黎溪煙區開展施肥、病蟲害防治工作。每天清晨,劉正華與雇主一起到煙田作業,同時積極對雇主進行相關煙葉種植管理技術指導,得到了種煙大戶的一致肯定。
“煙葉大田移栽前,吳隊長派我進行機耕起壟作業,一天可以收入170元。近段時間主要進行病蟲害防治等作業,每天有130元的收入。”劉正華高興地說。
“‘共享用工’,讓我們再也不用為請工傷腦筋了。以前,在揭膜上廂環節,光靠我們自己,每人每天完不成1畝地。現在隊長統一派送用工,每人每天能完成1.5畝,每畝還能節省四五十元的工錢。”鹽河村3組種煙大戶饒大隆介紹。
“‘共享用工’將煙農用工和剩余勞動力及時對接,既能有效保障當地煙葉生產不誤農時,又能為閑置勞動力帶來一定收入。”在會理縣局(分公司)局長、經理鄧家強看來,“共享用工”不僅在穩定當地煙區就業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而且有利于鞏固和培育種煙大戶,助力煙區優結構轉方式,實現高質量發展。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