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多山,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人均耕地占有量低,耕地大部分以水田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等糧食作物。
近年來,福建省煙草專賣局(公司)主動順應稻煙輪作這一傳統耕作特點,把“打造稻煙輪作區”作為發展方向,發揮煙葉產業鏈供應鏈優勢,主動做好配套政策銜接工作,努力推動形成“產業政策融合、生產區域融合、種植主體融合”的產業融合、煙農增收的發展思路。
加大五個方面的推進力度
2021年,結合發展實際,福建省局(公司)在綜合體運作模式、土地集中與設施配套、“煙葉+產業”組合、市場銷售、綜合體建設五個方面加大推進力度,特別是在推進土地流轉、拓展銷售渠道、產業組合升級等方面有了新進展。
全面融入農業產業布局。主動對接地方農業結構調整,進一步發揮煙葉產業在地方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目前,《福建省“十四五”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專項規劃》已經將煙葉產業納入優勢特色產業規劃范圍。下一階段,福建省局(公司)將積極爭取政策支持,推動煙區將基本煙田永久保護工作列入當地“十四五”農業發展規劃,將煙葉產業列入當地“十四五”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專項規劃。
持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相關配套政策措施在綜合體內先行先試,充分發揮煙葉與水稻扶持政策的協同效應,發揮稻煙產業協同效益。優化設施投入,充分發揮煙葉生產配套技術與基礎設施設備優勢,配合地方農業產業發展需要,優化土地整理、烤房建設、煙葉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投入;加強政策引導,大力推進統防統治等專業化服務,提高規模效益,探索通過簽訂稻煙生產示范協議或聯合建立稻煙生產雙優基地等措施,保證煙區穩定、農民增收;開展災害保險工作,在綜合體內試點推進煙葉種植和糧食生產完全成本保險,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完善防災減損體系,加強與氣象等部門的協作,共同做好防災減災體系建設,開展冰雹、洪澇等災害的聯防聯消聯抗工作。
大力推動土地流轉與合理布局。福建煙區積極探索土地集中流轉方式,延長土地流轉期限,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制定扶持政策,引導農戶長期流轉承包土地。在綜合體內,通過2~3年時間,實現土地合同制管理,爭取實現當年種煙田塊100%簽訂3年以上土地流轉協議。同時,在綜合體片區內,爭取實現煙田與水稻生產功能區100%重疊。
持續推進生產組織模式創新。探索煙技員片區化服務指導模式,探索“煙技員+烘烤師+煙農”的生產組織模式,推廣種采烤分一體化管理。健全完善專業化服務體系,重點提升勞動強度大、用工集中等環節的專業化服務水平;將綜合體全面納入煙葉生產經營一體化平臺開發試點,構建新型煙農信息化移動服務平臺。
積極拓展市場銷售渠道。以龍頭企業訂單生產和煙農自營自銷為主,充分發揮渠道優勢,支持多元化產品的銷售;在品牌建設方面探索全省統一的多元化產品品牌,提升品牌價值;做好特色農產品宣傳工作,為提升“煙葉+多元產業”綜合收益打開突破口,提升煙農收入水平。
實現綜合體試點融合發展
通過綜合體建設試點,福建省局(公司)在產業綜合體試點內逐步建立以煙為主、多產業協調發展的產業體系,初步實現綜合體內煙葉穩收、輔業增收、煙農穩定的目標。
實現生產技術的融合。福建省通過水旱輪作的方式,較好解決了長期單一旱作帶來的土壤板結等問題。與此同時,由于大多采取一家一戶小農生產的方式,水稻生產過程管控相對薄弱。今年,在煙區產業綜合體試點內,通過協調農業部門、種業公司,福建省局(公司)統籌做好水稻制種基地規劃和品系安排,選擇適應煙葉種植茬口的品系,有效解決了煙葉與水稻制種季節茬口問題。
實現基礎設施共享融合。通過開展試點建設,產業綜合體內實現了煙葉生產與農業生產基礎設施的共享。一是實現基本煙田永久保護與水稻生產功能區的融合建設。目前,福建省規劃水稻生產功能區面積448萬畝,為煙稻融合打下了堅實基礎。二是實現烤房的綜合利用。利用烤房烘干稻谷是立足煙稻生產探索出的有效方式,通過擴大烤房烘烤的種類,有效提高了烤房的綜合利用率。三是實現了農機共享利用。在現有機械中,除了烤房配套設備外,煙葉生產農機基本列入政府農機補貼范圍,通過借助社會化農機資源,有效提升農機應用水平。
實現綜合體建設深度融合。通過政策、技術和設施的融合共享,產業綜合體內煙稻雙優基地更加穩固。在今年的煙區產業綜合體試點區域,通過與政府部門、農業部門聯動,形成工作合力。一是建立更加長效的土地流轉機制,保證綜合體在一定期限內能夠集中連片經營,進一步穩定當地煙葉生產規模。二是建立共同利益聯結紐帶。通過突出抓好組織平臺建設,合作社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已經成為聯結龍頭企業與煙農的紐帶,成為綜合體經營管理的平臺。三是有效保障煙農綜合收益。經測算,福建省兩個國家局產業綜合體試點的煙稻畝均年收入已達到7000元以上,煙農綜合收益得到有效保障。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