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時節,在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縣哈馬村煙田里,一名青年穿行在田間,為所在鄉鎮的煙田管理帶來新技術,他就是1992年出生的周興斌。
“90后”返鄉創業成為新農人
現在正是起完壟搶移栽的時期,地里用了大型旋耕機翻耕起壟。“以前雇人用小型旋耕機,現在自己用大型旋耕機,既節約成本,還能利用機器為別人提供耕地服務。”周興斌說。
父親從事煙草行業30余年,周興斌從小耳濡目染,將許多種植技術記在了心里。大學畢業后在貴陽工作,四年前辭職回家與表兄承包80畝土地種烤煙,成了一名專職的烤煙“新農人”。
無人機植保獲認可
在周興斌的記憶里,小時候,每天天沒亮父親就出門勞作了。
一次趕集,偶然看到鎮上有人在推廣農用無人機,他便想:我家的煙田也可以試一試?!
2019年自己花2000元雇人用無人機植保,效率提升,效果也提升了。
“相較于傳統植保方式,對于大面積種植的土地來說,無人機覆蓋面更廣,效果更好。”周興斌說。
周興斌在維修無人機。新華網 周遠鋼 攝
后來,周興斌學會了用無人機進行植保,但只用在自己的地里讓他覺得有些可惜,慢慢地,他也給別人家飛,還保證效果,逐漸得到認可。
“越來越多人咨詢,我還想把師傅請回來,可同時服務蔬菜和其他作物。”高端裝備讓周興斌的務農方式發生了變化,也讓當地的勞作方式有了改變。
兄弟齊心 烤煙變“金”
過去三年,周興斌跑遍了晴隆縣,也把當地的優質煙田“瞰”得一清二楚。2021年,他和堂兄弟四人一起合伙將土地租到了400畝,成了烤煙大戶。
“哥哥和堂兄弟懂農機和銷售,我們各司其職,比其他的煙農更懂得利用好器械和管理,烤煙的質量自然不會差!”周興斌說。
除了利用好無人機,兄弟幾人還商量出“盡量多請人,大面積、統一化種植”的管理模式。
2021年,周興斌種植烤煙純收入達到13萬元,家中還養殖了10頭豬,一家人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在周興斌的帶動下,朋友馬蟻也在2021年回到黔西南種下70畝烤煙,兩人的話題從往日的電子游戲變成了種地。“希望更多年輕人返鄉創業,有更多的大學生回來建設晴隆,家鄉才會變得更好。”周興斌說。
“哈馬村有50戶煙農,2021年種植近1000畝,收入達到416萬元。”晴隆縣友誠烤煙綜合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說,平均每戶煙農收入超8萬元,不少家庭建了小洋房,開上了小轎車。
“政府為支持鄉村振興,在村里修建了12棟集群烤房,今年烘烤季節就能用上,將為我們節省成本近16萬元。”周興斌說。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