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春末,艷陽高照。走進江西省安福縣谷源山林場青塘村,道路兩旁的煙田里,一行行煙壟,整齊劃一,放眼望去皆是嫩綠,粗壯的煙葉隨風輕輕搖曳,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宛如一幅優美的田園畫卷,美不勝收。
谷源山林場位于江西省安福縣南部,是縣屬國營林場,共有林地面積18.43萬畝。林場堅持“以林業為主,兼顧多種經營”的發展思路。1987年,林場為響應原吉安地區行署的號召,率先發展煙葉種植,當年便種植200畝,成為全縣種植規模最大的基地,自此點燃了安福縣躋身全省優質煙區的星星之火。
青塘村是林場下屬村,村民以原林場職工和貴州畢節移民為主,剛建村時土地資源稀缺,日子過得很是貧苦,基本的溫飽都成問題。
“最初是林場職工們帶頭種煙,后面我看效益蠻好,第二年就跟著種了。我也算是最早吃螃蟹的人,一直到今年,我已經種了足足34年了。” 從66歲的青塘村老煙農劉厚永滄桑的面容上,依舊可以看出他對煙葉種植的這份堅持。“現在我每年種植18畝左右,這也是我每年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近年來,安福縣煙草分公司堅決貫徹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著力提升煙農效益,出臺了多個助農、惠農好政策。今年青塘村煙葉種植面積增加到350畝,在鄉村振興的路上走得愈加穩健。
圖為青塘村剛完成煙苗移栽時的煙田
俗話說:“煙草種好了是塊寶,種壞了是根草。”由此可見煙葉種植技術至關重要。
為確保技術標準執行到位,提升煙農種植水平,安福煙草常年為青塘村配備了一名煙葉技術員,確保每戶煙農得到 “保姆”式的技術服務。
1987年出生的煙農趙慶軍,初中畢業后去了大城市打拼,可是想著年邁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趙慶軍毅然回到了家鄉,決定跟隨父輩嘗試著種植煙葉。
“煙技員從播種育苗、大田管理到煙葉烘烤提供全程指導,幫我解決技術難題,這完全打消了我的顧慮。”說起初次種煙的滋味,趙慶軍慶幸自己當初的選擇。“從一竅不通,到行家里手,我只用了2年時間,多虧了煙草公司的貼心服務。”
2017年,安福煙草啟動青塘村煙水工程新建項目,從此“雨天兩腳泥”、“灌溉靠人挑”的狀況成為歷史。項目建成后,很好地解決了水源問題,200多畝耕地重煥生機,保障了煙稻兩季的生產,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以前啊,種植烤煙是最累的,沒有灌溉溝渠,旱澇是常有的事。加上田塊分散,沒有機耕路到煙田,特別是采收環節,要靠人力一趟一趟地將煙葉背出來,一天下來全身不知道濕了多少次。很多之前種煙的煙農沒能堅持下來。”回憶往昔,種煙的艱辛劉厚永仍歷歷在目。
“感謝煙草公司!現在條件比以前好多了,土地平整后,三輪車可以直接開進煙田,耕田有拖拉機,灌溉有水渠,我們輕松了許多。”村里傳統種植大戶李青山感嘆道。
隨著安福煙草各項助農、惠農政策的落地,憑借著吃苦耐勞和對煙葉種植地堅持,青塘村的振興跑出了“加速度”。
為實現煙葉產業可持續發展,近年來,安福煙草積極落實作物輪作制度,因地制宜積極推廣“煙葉+水稻”、“煙葉+油菜”等同年度、跨年度輪種模式。有效利用生物多樣性的原理,通過不同農作物輪作,有效改善土壤結構、培肥地力、減少病蟲害發生。
“煙葉和油菜輪作,收入更高了。種油菜改良我們的土壤,之后種煙成活率就更高了,煙葉的長勢也比往年更好。” 煙農李青山分享著“煙葉+油菜”輪種模式帶來的諸多好處。
圖為青塘村油菜花盛開時的場景
“‘煙葉+油菜’輪種模式最大的好處就是土壤得到改良、增加群眾收入;另外一個是在油菜開花的季節,可以吸引大量的游客來觀賞拍照,給我們青塘村作一些正面的宣傳。”談及“煙葉+油菜”輪種模式,李青山更是一臉欣喜。
有產業才能就業,有就業才能增收。據李青山透露,去年實行“煙葉+油菜”輪種模式,一年下來收入突破10萬元,其中支付給當地村民幫助打理煙葉、油菜的務工費就花了5萬元,切實解決了很大一部分村民就地就近就業的問題。
如今的青塘村,蜿蜒錯綜的硬化村道、煥然一新的村民院落,隨處可見的是流淌著清水的“生命之渠”。 勤勞樸實的青塘村人,在這片紅土地上繼續書寫著他們勤勞致富的幸福故事。
鄉村振興工作任重道遠。下一步,安福煙草將堅決扛起時代使命,繼續落實各項助農、惠農政策,扎實做好煙農技術指導,全力推進煙葉種植可持續發展,持續促進農民增收,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助推鄉村振興。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