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過后,在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開遠市樂白街道辦事處楷甸村委會螺絲塘村的百畝烤煙連片地里,螺絲塘村民小組小組長王青松操作著一臺小型覆膜機給自家煙地的壟子覆蓋地膜。一陣“突突”聲中,不到2分鐘,黑色的地膜便將一道60多米長的壟子罩得嚴嚴實實。
“這個機器的工作效率至少能頂5個人,操作起來很簡單。”前年,王青松在當地煙葉工作站技術員的建議下,將信將疑地到臨縣買來了這臺覆膜機。試過以后,效果令他喜上眉梢,“一天的油錢不到30元,比請工幫忙強多了。”
30多年來,螺絲塘村在當地煙草部門的用心服務和幫助下,從窮日子過到了富日子。
雖然村民們的生活水平比從前大為改觀,但土地耕作難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王青松指著這塊連片地說,全村的耕地面積雖有3000多畝,但像這樣地勢相對平坦的連片地卻少之又少,絕大多數都是巴掌大的山坡地,很多地方大型拖拉機到不了,開展不了規模化作業,此前在生產上投入的成本要比壩區高出許多。
土地耕作條件有限,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也一度困擾著當地村民們。螺絲塘村的戶均種植面積不少,忙不過來的人家每年都要從附近的村子請工幫忙。最近幾年,附近村子有不少青壯年外出打工,請工幫忙越發困難,螺絲塘村因勞力不足而影響移栽的人家不在少數。“勞力多的人家也不過只有4個,大多數只有2個,搶節令的時候,確實夠嗆。”王青松說。
十余年前,當地煙草部門以補貼的方式到村里推廣微耕機,從此,這個大山深處的彝家小村搭上了現代農業的“快車”。村民們對農業生產的觀念,在高效的實踐操作中悄然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除了這臺小型覆膜機,王青松還有1臺起壟機和3臺微耕機,“3臺微耕機的馬力不一樣,適合于不同的地塊,各有各的用途。”王青松說,目前村里的烤煙種植戶,基本家家都配備了一套小型覆膜機、微耕機、起壟機,在耕種時發揮了大作用。
這幾年,當地煙草部門出資,幫助螺絲塘村的鄉親們修建了3條總長2公里多的機耕路,大型拖拉機能直接開到地里,一些坡度尚可的耕地翻犁起來更加方便。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