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受強冷空氣影響,強降溫天氣來襲,在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木央、田蓬鎮邊境高海拔地區,氣溫更是一路走低至0℃以下。在木央鎮育苗基地里,水池里的水都結冰了,煙葉生產技術員和幾位育苗工人正忙著搭建育苗棚,他們披著雨衣、穿著雨鞋,渾身泥濘。在他們當中,有一個背影特別引人注目,中等的個子,偏瘦的體形,嘴角還總是掛著微笑,他就是富寧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韋奇良。
韋奇良扎根基層無私奉獻,用自己的辛勤、汗水、責任守護著一片片煙田,為邊境一線百姓增收致富默默付出,被煙農稱為“兄弟”,卻被妻子稱為“外人”……
煙農的“兄弟”
去年,有一次韋奇良和幾個煙農約好,利用晚上農閑時間開展烤煙大田病害防治培訓。晚上他提前半小時到達培訓地點做準備,結果過了1個小時,不見煙農前來。打電話一問才知,煙農覺得培訓浪費時間,還不如趁著晚上做其他事情,韋奇良對此既無奈又著急。
“煙農不聽指導,落實關鍵技術難,這可怎么辦?”每天晚上回到所上,他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為讓煙農有興趣參加烤煙生產技術培訓,韋奇良買了一臺筆記本電腦,制作烤煙生產相關知識課件,通過電腦圖文并茂地向煙農講解,把專業難懂的理論知識化成煙農聽得懂的土話方言,使煙農聽得懂、學得會。他將自己“釘”到煙地里,認為只要自己腿勤、手勤、口勤,不怕煙農不聽,說一遍不聽就說兩遍,兩遍不行就三遍,三遍不行就五遍……一直說到煙農聽進心里為止。就這樣,韋奇良依靠自己的韌勁兒、耐力,默默堅持到現在……
功夫不負有心人,慢慢地,煙農發現韋奇良所教授的生產技術和方法果真很有用,大家的煙長勢越來越好了。
“真是沒想到早追肥幾天,煙苗變化這么大,真是一步早步步早呀,這剛進入旺長期的煙苗比前幾年長得壯多了......”煙農王強高興地說。看到韋奇良走過來他主動說道“老韋兄弟,以后只要有培訓,我一定好好聽。”
“太好啦,只要你們愿意聽,我就是再累也給你們講。”韋奇良高興地答應著,“現在種煙可跟以前大不相同了,咱們一起更新理論知識,落實科學種煙技術,這樣才能真正把錢裝進你們自己的包包。”
辦一件實事,暖一方人心,韋奇良將技術落到實處,讓煙農的“錢袋子”鼓了起來。“對于煙農的需求,應該做到隨喊隨到,事事上心,煙農增收了、高興了,我們的付出就值得。”韋奇良如是說。
家人的“外人”
“我覺得他更像外人,家人才是他的‘負擔’,所有的心思都在工作上了,煙農遇到困難,他回到家還一直在想怎樣幫助煙農解決問題。可女兒的床欄螺絲掉了,讓他修理一下,這都過了一年半了,掉的螺絲還沒裝上去。”
“今年年初,田蓬鎮一戶煙農經濟上有些困難,為了幫助煙農解決經濟難題,他跑前跑后幫忙聯系銀行貸款,還把家里僅有不多的積蓄借給了煙農,可是我們家里也不富裕呀,說起來心里就難受。”
……
韋奇良成了煙農的“親人”,可是在家人眼里,他卻成了“外人”。他一般兩三個月才能回一次家,到了煙葉采收的季節,甚至三個月都回不了家。好不容易回家一趟,還要繼續工作,也不能陪伴孩子,免不了妻子的戲謔:“你是野人,還知道回家啊?”話沒說完,妻子背轉身抽泣起來。
自知對家庭虧欠很多,但也深知煙農需要自己。
“今年煙葉收成還可以,煙農的‘錢袋子’鼓起來了,韋奇良他們幾個功不可沒啊。”面對同事們的稱贊,韋奇良總是謙虛地說:“這是我們生產技術員的工作職責,對煙農來說,種好煙、能賣上好價格,家庭收入就有了保障,能為這些樸實的煙農們辦點實事,是我一直堅守的初心。”
當問起是什么讓他們這么拼,韋奇良說:“這么辛苦,不是不會累,而是要對煙農負責。”
在工作之余,韋奇良喜歡書法和寫詩,偶爾借此放松一下。從一個“文弱書生”到基層生產技術員,在基層從事煙葉技術服務工作,他始終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用精心的指導和服務贏得煙農信賴,在服務鄉村振興道路上繼續揮灑熱血,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