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又到一年采收時,喜看煙區萬重浪。
5月初,福建煙區成千上萬畝綠色煙田里,煙葉迎風招展,等待煙農依序采收;田間機耕路寬闊平坦,三輪車、摩托車、小型拖拉機穿梭其間,勞作的煙農喜笑顏開;新式生物質燃料烤房前,季節工編煙、去雜、上烤……一曲采收交響樂飄蕩在希望的田野上。
近年來,福建省煙草專賣局(公司)創新生產組織模式,大力培養職業煙農,深入推行煙葉“種采烤分”一體化,強化“優”的要素支撐,鞏固“穩”的產業基礎,提升“進”的發展局面,在提高煙葉供給效能、促進煙農增收、服務鄉村振興等工作中,成效逐步顯現。
邵武市肖家坊鎮產業綜合體內有40座新式烤房已投入使用。本報記者 劉娜攝
“種采烤分”一體化模式的推廣讓煙農種煙更輕松。楊來林攝
萬禾家庭農場的負責人萬海明在烘烤環節使用生物質燃料,大大提高了烘烤質效。張瑜攝
福建煙區。福建省局(公司)供圖
根據煙技員的指導,煙農進行打頂作業。錢建平攝
聯合種煙新成效
記者:劉娜 特約通訊員:江益維
去年以來,福建煙區牢牢把握煙葉生產由“控規模”轉向“穩產業”的新形勢、新機遇,立足適度規模經營的生產基礎,圍繞工、商、農三方發展需求,加快推廣煙葉“種采烤分”一體化模式,著力提升小農戶組織化程度和小農戶發展能力,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著力解決“在哪種煙、誰來種煙、怎么種煙”等行業關切的課題。去年以來,這一模式在龍巖、三明、南平各煙區全面推廣,成效顯著。
“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才能讓產業更好、農戶更富。”南平市煙草專賣局(公司)局長、總經理張清明介紹說,基于這樣的認識,圍繞“組建好一個單元、運用好統分結合、發揮好政策保障”,他們加快推廣煙葉“種采烤分”一體化模式,減輕廣大煙農勞動強度。
怎樣組建好一個單元?南平市局(公司)堅持煙農自愿聯合原則,引入“網格化管理、單元化生產”理念,綜合田塊、勞力、農機、烤房等要素資源,按照5~10戶煙農、100~300畝種植面積的標準,分批、分階段引導煙農組建好生產單元。
針對如何運用好統分結合的問題,南平市局(公司)按照“煙農接受什么聯合方式就推行什么聯合方式”的思路,以“專業化服務+組內互助”相結合的方式,能統則統、能分則分,循序漸進,推進煙農鄰里互助向有序化、穩定化、標準化聯合互助轉變。
與此同時,南平市局(公司)還出臺資源傾斜和扶持補貼兩項激勵政策,給予烤房技改(含新建)指標、農機購買指標、培訓學習等方面的政策傾斜。
目前,僅南平煙區就有生產單元923個。參與煙農6028戶,占比86%。一個生產單元內有種煙大戶,也有種煙小戶,煙農有擅長機耕的、擅長烘烤的、擅長植保的,這些煙農在聯合體內會承擔更多任務,發揮重要作用。選出有經驗的煙農,形成小戶幫大戶、大戶帶小戶的運作模式,有利于穩定煙農隊伍,為推動小戶經營與現代煙草農業發展有機銜接蹚出了一條新路。
同樣,龍巖煙區通過網格化管理持續優化作業流程。龍巖市局(公司)將200畝左右的種植面積劃分為一個網格,設置1名烘烤師,配套10座烤房,組織若干煙農自愿組成一個單元。通過單元連片作業,專業化機耕成本每畝減少50元;通過專業化烘烤,減少烘烤操作人員70%;通過“種采烤分”一體化每畝累計減少用工2.86個,較好地解決了大戶請工難、小戶請工浪費的問題。
據了解,三明煙區在前兩年“種采烤分”一體化試點的基礎上,優化了“煙農單元化組織”模式,并探索“煙技員片區化管理”“煙農單元化組織”相結合的煙葉生產“兩化”組織管理模式,形成了“煙技員(掛包片區)+單元組長(生產單元)+煙農”的煙葉生產組織管理架構。今年,三明煙區掛包片區煙技員的人均服務面積達1028畝,851名單元組長被培養為煙技員的助手,有效推進了單元內專業化服務的開展、生產資源的利用及各環節生產技術的落實。
如今,煙葉“種采烤分”一體化模式的作用逐步顯現。據統計,今年,隨著福建煙區新型種煙主體的加快成長,戶均規模達到26畝,其中50畝以上種煙戶達3146戶,“種采烤分”一體化組織模式推廣比例達到80%以上。
“經過摸索實踐,福建煙區已經深切感受到組織模式創新帶來的顯著變化,廣大煙農也收獲了組織變革帶來的紅利。同時,煙葉“種采烤分”一體化模式讓丘陵山區小規模種植戶能夠更好地融入現代煙草農業生產,為解決今后誰來種煙、在哪種煙、職業煙農培育及未來煙區可持續發展等問題提供了路徑。”福建省局(公司)副總經理周志攀表示。
職業煙農新樣本
記者:劉娜 通訊員:王麗卿
東南丘陵山區人均耕地少、戶均規模小是一個現實問題。在優化生產要素配置、逐步完善煙葉生產鏈條基礎上,福建煙區許多經營型、服務型、技能型職業煙農脫穎而出,成為村里的致富能人。他們充分發揮致富帶頭人的示范引領作用,帶動煙葉產業發展,促進周圍群眾增收致富。
5月6日,筆者走進南平邵武市吳家塘鎮鐵羅村萬禾家庭農場,在這里尋找新型職業煙農的南平樣本。
萬禾家庭農場負責人萬海明,擁有管理者、烤師、機耕手等多個身份,可謂新型職業煙農的代表,與他一起在農場工作的還有6名長期工和30多名煙農社員。農場中有10座烤房,72臺套收割機、旋耕機、覆膜機等農用機械,不僅能輕松耕種農場的180畝煙田,還能為村里近1200畝煙田提供服務。
在合作模式上,萬海明他們以土地入股、機械入股的方式,共同推進專業化服務協作模式落地,從煙葉育苗開始到烤后初分,對單元內種植、田管、采收、烘烤、初分等一系列農事活動進行統一謀劃,提高工作效率,實現降本增效。下午3點,工人將編好的最后一桿煙舉上烤房架,預示著當天編煙工作結束。“‘種采烤分’一體化關鍵在于降本增效,這不僅需要算大賬,也要算巧賬、細賬。”萬海明介紹說,現在“采編一烤煙”的時間比往年提前了兩個多小時,這得益于煙草部門的扶持、工人熟練程度的提高、組織模式的改進、農機具的高效使用。
不僅如此,在煙草部門的扶持下,農場里今年新建成5座可拆卸式烤房,5座舊烤房也進行了改造。“現在烤房都用生物質燃料,省工又降本,烤出的煙葉等級也有所提升,這些都能幫我們實現增收。”萬海明介紹說,去年他們年收入是50萬元,比前年增收5萬元,今年新增了70畝的煙葉面積,實現進一步增收是十拿九穩的事。
家庭農場是方向,穩定小農戶基本盤是現實需要。當前,作為南平種煙第一村的坊前村,89戶煙農種植煙葉2000多畝,第二季水稻制種5000畝,戶均收入達15萬以上。像萬海明、黃聲良這樣的新型職業煙農,閑時住在城里家中,農忙時回鄉種煙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新常態。
在依托現有家庭經營模式的基礎上,煙葉“種采烤分”一體化實現了分戶種植與專業化組織的有機對接,推進了勞力、設施資源優化配置,推進了生產技術標準化和煙葉質量均衡化,為丘陵山區煙葉生產組織模式創新探出了一條新路。
產業融合新發展
記者:劉娜 通訊員:楊振綱
農業興則基礎牢,農民富則國家盛。
“煙葉生產穩住了邵武2000戶煙農,同時也穩定了5萬畝的糧食生產。”邵武市副市長林新長在接受采訪時,用數據道出了煙稻產業融合對當地糧食穩定和鄉村振興的意義和作用。他表示,在丘陵山區,小農戶仍是主力軍,必須要穩定基本種煙農戶。而“種采烤分”一體化組織模式因地制宜解決了小農戶和大農業的融合問題。
穩定是發展的基石。
為穩定煙農隊伍、激勵青年返鄉,福建各地市政府廣泛實施“回歸工程”,在鞏固老煙農和發展新煙農上雙向發力,價格政策靠前發力,為“種采烤分”一體化提供支撐。
為穩定土地資源,促進規模化種植,福建煙區積極落實基本煙田保護機制,讓煙田“穩得住”,并通過統一土地流轉、烤房流轉,持續優化煙田、烤房、機械等生產要素配置。
福建煙區還致力于打造“優質煙+優質稻”“優質煙+優質稻制種”雙優基地,發展建設煙葉產業綜合體,促進煙葉生產高效能,為“種采烤分”一體化組織模式增添活力。
5月5日,筆者走進肖家坊鎮新投建的產業綜合體內,40座集約式移動烤房整齊排列,煙農在烤房內忙得熱火朝天。據了解,烤房可供七八百畝煙葉烘烤,還可以用來烤3000~4000公斤的稻谷,頂棚的光伏板可用于發電,進一步增加煙農收益。
可以說,綜合體集培訓、種子交易、煙葉烘烤、煙葉分級、茶葉展示等多個功能于一體,為滿足當地煙農多元化需求提供了服務平臺,同時成為融入大農業的嶄新實踐。
一系列保障措施和社會化服務平臺的建立,為產業穩定筑牢了基石。
采訪中記者聽到一個有趣的說法——現在煙農都住在城里,煙技員都在鄉下。原來,很多煙農通過種煙穩住了“錢袋子”,在城里買了房,平時就住在城里,農忙時開車回鄉勞作。而為了提供優質全程配套服務,協同政府解決土地、資金等難題,加強技術指導,進一步推進“種采烤分”一體化組織模式落地,煙草部門工作人員則常年身處一線,確保服務隨時在線。
在穩產業的基礎上,福建煙區同時以數字化賦能“種采烤分”一體化,提升管理水平。目前,福建省局(公司)正加快推進數字化種煙進程,發揮“一部手機管好煙”的管理和服務效能,逐步推進生產經營和服務方式由“現場保姆”向“在線保姆”轉變——
通過推廣應用福建金葉慧農服務平臺,實現煙葉種植電子合同簽訂、土地流轉、專業化服務、云烘烤等線上預約申請操作;
逐步建立“智慧煙區管理系統”,將與煙葉全鏈條相關的生產經營方式、管理體系、服務模式進行數字化改造;
借助智能農情監測站,通過“全球眼”監控探頭適時監測、無人機多光譜巡田等方式,對土壤墑情、氣象環境、煙株長勢情況開展監測,為煙田管理提供決策依據。
良田在野,良方配齊,產業興旺,青山綠水環繞的美麗鄉村是煙農最大的向往。“我們的理念是穿著西裝來種煙,用現代化的手段解決煙葉生產用工、效率、效益等問題。”邵武市局(分公司)局長、經理張建忠認為這一愿望不久便可實現。
如今,在一系列煙葉生產舉措的推動下,福建煙區正逐步邁向煙葉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