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是金,管是銀,烘烤才是聚寶盆。”“三分種,七分烤。”“烤好了是寶,烤不好是草。”……這些煙葉生產中的俗語,無不反映出烘烤的重要性。在煙葉生產過程中,烘烤是決定煙葉等級質量的一個重要環節,而烤房是煙葉生產必不可少的基本設備。
在日照莒縣縣局(分公司)的檔案室里,收藏著一張1989年莒縣煙農修建烤房的老照片。據這張照片的拍攝者——莒縣縣局(分公司)退休干部石千里介紹,圖中正在修建的烤房是一種自然通風氣流上升式烤房。這種烤房會設置一套間接加熱的火爐、火管設備,利用設備表面散熱功能來提高烤房溫度,通過熱空氣的自然上升把煙葉烤好。
這類烤房的溫度和濕度完全靠人工來掌握,操作技術難度大,烤房內溫度忽高忽低,氣流排濕不暢,容易產生煙葉青尖、掛灰、蒸片、糟片等現象。因操作需要大量人力,而且加熱室與裝煙室沒有間隔開,裝卸煙葉也不方便。盡管缺點很多,但在密集式烤房推廣之前,這種烤房在全省煙區應用很廣。
烤房設備的發展受制于煙葉生產的組織形式、自然經濟狀況和科學技術水平。山東省自種植烤煙100多年來,烤房設備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逐漸形成了與農村經濟技術狀況相適應的結構形式。
1914年,英美煙公司在濰坊坊子試驗場建了12座磚木結構的烤房,留有臥式氣眼,并有由3道鐵皮卷制而成的火管。每座烤房可以裝200~300桿煙葉,可供3~4畝煙田使用。不過,由于修建成本較高,建造這種專用烤房的煙農并不多。截至1920年,專門為烘烤煙葉建造的烤房只占總數的25%,用住房改建的烤房占15%,烤房兼作牛馬棚的占60%。由于鐵皮卷制火管成本較高,煙農逐漸因陋就簡,采用土坯代替。
隨著合作社、人民公社的發展,煙葉生產主體由個人變成了集體。烤房逐漸由小改大,火管由三管分別改為四、五、七管,管壁改用脊瓦和土坯制成,并加大了進風洞和排氣孔,土坯由厚改薄,以增加傳熱速度和熱量。“蟋蟀歡唱雞剛鳴,夢中傳來卸煙聲。南場陸續有說笑,烤屋亮起保險燈。昨晚烤爐剛停火,騰出熱爐趕殺青。 小伙樘梁汗雨灑,姑嫂傳煙打牙冷。霜降夜涼身不舒,能掙隊長半個工。”這首由濰坊煙農創作的打油詩,描寫的便是當時烘烤結束后社員集體卸爐的場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改革開放步伐加快,對外交流合作日益頻繁。1979年,我省外貿部門從巴西引進烤房圖紙,在濰坊安丘慈山公社河冶大隊改裝了一座“土巴西”烤房。這種烤房規格大、排濕通風合理、方便靈活,能比普通烤房多裝200桿煙葉。同等條件下,使用巴西式烤房烤出的煙葉比傳統烤房烤出的煙葉平均高一個等級,尤其是下部煙葉烘烤效果好,但存在造價高、耗煤高、烘烤成本高的弊端。
為節約煤炭,臨沂費縣煙區進行了烤房綜合改革,在該縣試建了土陶管、“土巴西”、大暖風、太陽能、繩索掛煙五配套的烤房,收到了良好效果。1982年8月5日,國家經委、國家物資局在費縣召開全國烤煙節煤現場會議,費縣煙區節煤技術得到與會代表和專家的肯定。
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廣,煙葉種植主體由集體變為一家一戶的煙農,大型烤房已不適應實際需要。山東省煙草公司成立后,全省煙區逐步推行“品種良種化、種植區域化、生產技術規范化”,煙葉種植水平不斷提高,對烤房的研究和改造日趨活躍。一方面,適應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和生產組織形式變化的需要,研究并推廣容量為150桿煙葉左右的小型烤房,適合3~5畝煙葉的烘烤需要。另一方面,改造通風系統,確保烤房通風排濕順暢,有效解決了煙葉蒸片、糟片和掛灰等問題。
用今天的眼光看,這類小烤房的優點和缺點都十分明顯。其優點是保濕性能好,烤出的煙葉大部分油分較足。缺點主要有三點:一是容積小,普通烤房每座能烤3畝煙葉,大的也不過能烤5畝煙葉左右;二是操作難度大,溫度濕度不好控制,烤青、烤壞煙葉的現象十分普遍,不是經驗豐富的老煙農根本操作不了,并且一個人最多只能照看兩三座烤房;三是烘烤時間長,尤其是烘烤上部煙葉時一周都不一定能烤出一爐。
20世紀90年代,隨著全國煙葉生產整體水平的提高,煙葉烘烤技術和烤房設備表現得相對滯后。為此,國家局組織有關科研單位經過研究和生產驗證,在全國推廣三段式烘烤技術,同時對烘烤設施進行漸進式技術改造,包括變臥式爐為立式爐、使用新型火管鍋爐、應用遠紅外線涂料、增設風道、加裝循環風扇等。1996年,山東省基本完成烤房的標準化改造。
進入21世紀,適度規模種植成為煙葉生產新的發展方向,8~10畝以上的種煙戶快速發展,并開始出現生產專業戶。研究和推廣適應煙葉適度規模種植的烘烤設備和技術、探索實行商業化烘烤模式迫在眉睫。在這種情況下,密集式烤房“閃亮登場”。
密集式烤房的出現,可以說是煙葉烘烤領域的一次革命性創新,標志著現代化烘烤時代的到來。
相對于普通烤房,密集式烤房采用溫度濕度自動控制系統,只需設置好溫度濕度曲線即可。該系統可按照操作人員的指令進行烘烤,操作安全可靠,降低了煙農的勞動強度。同時,自控系統解決了以往煙農在定色期升溫過快容易造成青筋煙、掛灰煙等問題,使得煙葉色度均勻一致,煙葉外觀質量明顯提高。
此外,密集式烤房的推廣應用改變了過去一戶一間烤房的情況,使煙葉烘烤走上了集約化、專業化、科學化的道路。同時,它改變了傳統的以家庭為單位的分散烘烤模式,方便煙農將采收的煙葉編桿上爐后從事其他農事活動。
2010年以后,現代煙草農業的發展對烘烤提出了更高要求,密集式烤房和烘烤工藝也不斷在改進。
創新推廣環保節能烤房、8點式烘烤技術、箱式烘烤技術以及基于互聯網和移動終端技術的精準烘烤管控系統……隨著行業科技創新腳步的加快,煙葉烘烤如今已步入智能化時代,煙農種煙越來越輕松,煙葉烘烤質量也越來越高。
烤房的百年變遷背后,是滾滾向前的時代巨輪,是行業煙葉生產從傳統煙草農業向現代煙草農業發展的滄桑巨變。以科技創新為驅動,以服務煙農、滿足工業需求為中心,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山東煙草人正在奮力譜寫煙葉生產新的篇章。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使用的土烤房。山東省局(公司)供圖
1989年,日照莒縣煙農修建烤房的場景。石千里攝
現代化密集式烤房。鄭海峰攝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