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滿時節,貴州遵義播州區的楓香花茂煙葉產業綜合體內農事繁忙,稻農忙插秧,煙農忙管護,高標準農田建設快速推進,有機肥加工場有序生產……
圖為航拍的花茂煙區。
這是近日黔北煙區的場景,據了解,當地煙草部門正與地方政府通過推進煙葉產業綜合體建設,破解農業發展面臨的土地分散、規模小投入大、現代化程度不高等難題,有效推動了“烤煙+N”的產業融合發展,持續增加了農民收入,有力助推了鄉村振興。
生產要素“統”起來
對“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貴州來說,土地小而散依舊是制約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一大難題。傳統的土地流轉方式雖然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一問題,但是單家獨戶的流轉方式,存在效率低、集中度不夠的問題。
花茂煙葉產業綜合體內的各鄉鎮正探索以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土地流轉經營權交易平臺為載體,全面推進土地返租倒包,按照“先集中、后流轉、再付費”的流程,實行了“房產中介式”的土地流轉。花茂煙葉產業綜合體目前已完成土地流轉1萬余畝,每片基本煙田規模在200畝以上,流轉年限5年以上。
“土地穩定下來了,有利于各種產業的規模化種植,也有利于高標準農田、煙田項目的實施。”楓香鎮黨委書記何開松介紹,目前,綜合體內正在推進土地宜機化基礎設施建設,讓土地“小變大,短變長,彎變直”,以解決農機作業難的問題。
楓香鎮煙農母應升在地里察看煙葉長勢。
有著35年種煙經驗的楓香鎮煙農母應升告訴記者,現在流轉土地不用像以往一樣去老鄉家挨個談了,而是直接去村委會或者合作社“再流轉”就行,“現在比原來方便多了,流轉的土地也是集中連片的,種植成本低得多。”母應升非常認可這種土地流轉方式。
人力資源也是農業生產的核心要素之一,和土地一樣,伴隨著產業綜合體的建設,播州區的農業勞動力的組織方式也向“更集中、專業化”上更進一步。
比如說,當地的鴨楓烤煙合作社以及政府平臺公司家佳福農業有限公司創新性地組建了產業工人中心,將當地閑散勞動力整合起來,經過技術培訓和安全教育之后,向烤煙及大農業的種植主體提供個性化“點單式”服務或全程綜合服務。
家佳福農業有限公司產業工人在泮水鎮的煙地里勞作。
多元產業“融”起來
要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核心在于提高土地的產出效益。煙葉產業綜合體建設過程中,播州區和當地煙草公司緊緊抓住“產業融合”這個“牛鼻子”。
在花茂煙葉產業綜合體這張“藍圖”上,播州區和當地煙草公司制定了“糧煙輪作”“煙蔬茬作”的種植制度,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烤煙、水稻、蔬菜種植為主的春季種植,和以貢菜、甘藍等短時蔬菜種植為主的茬口種植產業共生模式。
“糧煙輪作可以改善土壤肥力,減少農作物的病蟲害,增加產出效益,煙蔬茬作則提高了土地綜合利用效率。”播州區種植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李奎介紹,在煙葉產業綜合體內,政府或者煙草公司可以統籌安排輪作區,以稻煙1:1輪作,煙蔬茬作的方式形成相對固定的種植制度,“既穩了糧食生產,又增加了農民收入。”
據悉,花茂煙葉產業綜合體區域目前土地復種指數由原來的2提升至2.64,畝均產值由原來的6000元提升至1萬元左右。
村民在泮水鎮“糧煙輪作”區的稻田內插秧。
近年來,播州區煙草分公司通過整合財政與煙草管護資金320余萬元,維修烤房259間、育苗大棚56個、維修機耕道1620米。圍繞各產業農藝要求,配置拖拉機、微耕機等通用農機212臺,專用小型農機156臺,構建了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
“煙草的設施、設備資源是可以和大農業共享的,比如可以利用烤房開展菌菇培育,可以利用育苗棚閑置期開展特色菌蔬種植,也可以向烤煙合作社申請專業化服務。”播州區煙草分公司經理黃峰介紹。
近年來,煙草行業在烤煙產業和配套產業生產全過程大力推廣土壤保育、綠色防控、清潔生產、低碳循環等綠色生產技術,構建了煙區農業綠色生產技術體系。依托煙草行業近年來建設的天敵昆蟲繁育中心、微生物有機肥工程中心、有機肥加工場、農地膜加工場和生物質顆粒加工廠,煙葉產業綜合體正全面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秸稈綜合利用、農膜回收行動,從源頭筑牢煙區大農業綠色生態屏障。
“無論是烤煙產業還是非煙產業,無論是資源還是技術,歸根到底是要樹立‘綜合體內一盤棋’的融合理念,以此來助推大農業的高質量發展。”黃峰說。
農民收入“漲”起來
母應升今年種了近150畝烤煙,雖然已至花甲之年,仍干勁十足在田間地頭打拼。用他的話來說,“掙到錢就不覺得辛苦了”。
綜合體建設實施以來,母應升流轉到的煙地比以往更集中了,機耕道四通八達,灌溉排澇設施齊全,為此,他計劃在烤煙收了之后,再在煙地上接茬種植花菜、大頭菜等蔬菜共100畝。
“以前我種的地很多是在山坡上,又比較分散,前年種了30畝蓮花白,要靠大量人工去背下來,最后基本上沒啥利潤。”今年母應升很有信心,100畝蔬菜預計可以實現利潤10萬元左右。蔬菜加烤煙,再加上在合作社當烘烤師,母應升一年的收入不菲。“沒有細算,應該50萬元以上。”母應升笑著說。
播州區煙草分公司技術人員在花茂煙區進行無人機植保。
據黃峰介紹,為了引導煙農進行“糧煙輪作”“煙蔬茬作”,當地政府、煙草公司、村合作社都積極對接市場,去年以來,通過播州蔬菜協會、蔬菜聯盟和煙草“農、工、商、零、消”五位一體的銷售渠道,先后引進卓豪、山東朗進、邑晨等6家企業,簽訂訂單金額4700余萬元。“農民只管種,保證交出高質量的產品,就能保證穩定的收益。”
今年,鴨楓烤煙合作社也一改以往單純依靠烤煙產業發展思路,嘗試種植了220畝精品水稻,通過品牌化打造,在煙草系統、銀行助農電商平臺等渠道推出產品。
輪作、茬作最大限度提升了土地利用率,也為當地產業工人中心的“職業農民”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播州區泮水鎮遵金村村民梁朝會算了一筆賬,她家原來6畝土地2畝種水稻,4畝種高粱,除開自家口糧,一年務農純收入僅為1萬元左右。如今,土地流轉入產業綜合體,自己加入家佳福農業有限公司成為產業工人,一年務工時長可以達到8個月左右。“每個月務工收入2500元左右,再加上4200元土地流轉金,每年純收入可以達到2萬元以上。”梁朝會開心地說道。
鴨楓烤煙合作社的產業工人在地里勞作。
泮水鎮副鎮長馬毅介紹,泮水煙葉產業綜合體還推行土地入股分紅和勞動力資源分紅。“集中流轉的土地每年可以無條件獲得流轉金10%的土地入股分紅,產業工人還和種植大戶簽訂了分紅協議,一旦煙葉產值超過雙方約定的產量,超額部分可根據增幅進行8%—12%不等的分紅,以此調動產業工人的勞動積極性。”馬毅說。
在李奎看來,煙葉產業綜合體模式通過改變土地資源的配置方式、農村勞動力的組織模式和設施設備的利用形式等,為山區農業探索出了一條發展新路,進一步推進了農業現代化,助推了鄉村振興。
據貴州省煙草專賣局(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當前,貴州省已建成省級以上煙葉產業綜合體31個,整合資金1.54億元,落實土地5.14萬畝,發展配套產業6類38個,畝均綜合產值8000元以上,比其他種植業高出近一倍。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