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貴州省施秉縣2000公頃煙葉田間管理的關鍵期,煙葉技術員下沉到田間地頭,指導煙農高標準落實煙葉生產技術,?陽河兩岸處處可見煙農勞作的身影。放眼望去,成片的煙葉根莖粗壯、葉片肥實,正攢足了勁兒拔節生長。
今年以來,施秉縣緊盯“提質增量強品牌”戰略目標,補齊煙區發展短板,提升煙葉生產管理水平,突出煙葉轉型升級和煙農持續增收,為多渠道、全方位助力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動能。
“零距離”指導助農
“要根據煙葉長勢、品種和氣候等多方面因素合理進行打頂抹杈,要注意打頂位置和留葉數量……”近日,施秉縣煙草專賣局白垛煙葉站技術員蘇洪成站在地里,正扶著煙株專心地為煙農講解示范。
像這樣的田間管理培訓,蘇洪成一年要開展上百次。每年的1月至10月,施秉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煙葉生產技術人員都會深入田間地頭,全過程指導起壟覆膜、選種育苗、移栽種植、烘烤收購等環節,精準提供技術服務。
“以前種烤煙都是自己家育苗,憑感覺和習慣來,種出來的烤煙容易生病,產量不高。”馬號鎮白巖村村民廖頂智說,“現在煙葉站一對一提供技術指導,種出來的煙葉長勢就是好,質量也高。”
在貴州施秉縣煙農心中,標準化種植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而機械化作業,更是把煙農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通過不斷提升煙葉標準化生產水平,全縣烤煙實現增效增收,去年全縣上等煙率、收購擔均價創歷史最高水平。
“蟲衛士”守護煙區
“這種酷似‘臭屁蟲’的昆蟲叫蠋蝽,是煙葉主要害蟲煙青蟲、斜紋夜蛾的天敵,我們一般通過基地養殖然后釋放到煙田,通過‘以蟲治蟲’的方式解決蟲害問題。”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煙草綠色防控試驗基地負責人譚燕介紹。黔東南煙草綠色防控試驗基地由黔東南州煙草專賣局(公司)和州農業農村局于2016年聯合建設,基地每年可繁育益蟲蚜繭蜂6000萬頭、蠋蝽100萬頭。
“這段時間我們已經陸續釋放120萬頭蠋蝽,對3.5萬畝煙田進行防控,今年預計將釋放140萬頭。再加上運用殺蟲燈、性誘捕器等物理防治方法,把生態還給大地。”譚燕介紹,不僅在煙田,生物防治已經覆蓋服務到大農業,獲得了持久的生態和經濟效益。
“煙+N”繪就新貌
“施秉的煙草產業真的大不一樣了。”站在煙田往遠處眺望,馬號鎮煙草站站長鄒國不禁感嘆。
20年前,鄒國剛剛參加工作,為了推廣漂浮式育苗,動員會開了一個又一個,最終只得到兩位村民的支持,好在技術帶來增收,第二年就得到了大規模推廣和種植。“往后不管推廣什么技術和機械設備,都非常順利。”鄒國見證了村民種植熱情的逐步高漲。
“去年施秉縣977戶煙農戶均收入13.8萬元,今年我們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預計煙農售煙收入可達1.4億元,通過大棚綜合利用、閑置烤房利用、多元增收等途徑,預計戶均增收1.3萬余元,戶均收入可達15萬元,煙草產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效益顯著。”施秉縣局(分公司)局長、經理楊秀春說。據了解,全縣通過育苗大棚完成秋冬季蔬菜育苗2萬余盤,帶動2000多人就業,單此一項,即為農戶帶來800余萬元收入。
因為種植烤煙“收入穩定,技術培訓及時”,吳代寶今年流轉了100多畝土地用來種煙葉,并通過煙葉合作社雇傭20多位村民進行專業化植保、機耕、烘烤等,而被雇村民則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在施秉縣,像吳代寶這樣的職業煙農有680余人,在鄉村振興好政策和煙草部門的貼心服務下,他們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推動著現代煙草農業轉型升級,更繪就了鄉村振興圖景中最出彩的一筆。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