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要振興,產業是基礎。湖南長沙瀏陽市煙草專賣局(分公司)以煙區產業綜合體建設為契機,在穩固煙葉產業的基礎上,結合煙區產業特色,推進煙葉與多元產業融合發展,為煙區鄉村振興貢獻一份煙草力量。
煙稻雙收助力糧食安全
8月,暑熱正盛,驕陽似火,沙市鎮沙市村木山片區農田里熱火朝天。曾獲“全國糧食生產大戶標兵”的許必敬及其子許海明熟練地操作旋耕機、插秧機、無人植保機等各式農用機械,緊鑼密鼓的進行著晚稻插秧工作。
許必敬是個種田“老把式”,許海明是個大學生新型職業農民。許家父子成立木山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1000多畝,專門從事烤煙和水稻種植,目前已經成為瀏陽最大的種糧大戶。“烤煙+水稻輪作,實現煙稻雙豐收。”許海明介紹道。長期單一作物的種植,容易造成稻田土壤板結、病蟲害增多,不利于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而通過上半年種烤煙、下半年種水稻的模式,實現水旱輪作,不僅減少了病蟲害的發生,改良了土壤結構,而且充分利用養分,實現了產質雙提升,同時對改善生態環境也有好處。
為進一步打造特色品牌,許家父子帶領大家投資200余萬元,建設了一條日加工60噸大米的精加工生產線,同時,注冊“木山之寶”的中高檔優質稻米品牌。通過生態種植生產的特級香米,價格達到20元/公斤,仍然供不應求。下一步,借著黨的利好政策,木山片區將融合發展觀光、休閑農業,進一步推進“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做好鄉村振興大文章,不僅實現產業提質提效,更要建設美麗宜居鄉村,讓群眾有更多幸福感、獲得感。
小蘑菇撐起鄉村振興“致富傘”
這幾日,沙市鎮長春村煙農忙并快樂著,當地煙農種植的草菇迎來了采收期,每天需要6-7名煙農采摘、分揀、打包,以最快的速度送上市民的餐桌。
“現在在家門口就能找到事情做,既能增加收入,也能隨時照顧到家人。”煙農周平道高興地說道。他曾經是村里的貧困戶,妻子和兒子患有殘疾,沒有勞動能力,家中僅有他一個勞動力。此前,他的主要收入來源是種煙收益。
“最近草菇批量上市,每天都可以過來采摘,一天能賺個150元,不到一個月就領到了3000元工資。”周平道主要負責澆水、采摘等工作,工作結束后回家里還可以種點蔬菜瓜果供日常食用,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周平道一家的變化,折射出長春村推進鄉村振興取得的成效。“這批草菇可以一直采摘到8月底,現在市場價格在15至20元一斤,銷路良好,預計每畝能增收1.2萬元。”長春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顏竹發介紹說。草菇種植不僅對煙桿、秸稈等進行再利用,減少秸稈焚燒帶來的環境問題,還帶動了10余名困難戶就業,為他們增加了創收渠道。接下來,長春村將繼續開發培育羊肚菌、赤松茸等特色產業,撐起鄉村振興“致富傘”。
煙后種瓜變身脫貧致富“金瓜瓜”
綠皮冬瓜是沙市鎮的一個特色農產品,它個頭大、品相好、營養成分高還更耐儲存,深受經銷商及消費者喜愛。一直以來,綠皮冬瓜都在4月種植、8月收獲,一年一收。沙市鎮河背村煙農鄧彰合在瀏陽市煙草局、農業農村局的大力引導和扶持下,聘請湖南農業大學教授對口指導,創新性開展“烤煙+冬瓜”種植模式,在烤煙收獲后直接在煙田移植冬瓜苗,充分利用煙田壟體、土壤存肥等條件,達到一年兩季的生產模式,大幅提高了產量,實現最大經濟效益。
“在這里工作離家近,出工時間長,每天收入也不錯,我感覺很滿足。”正在田里忙活的李春豐開心地說。這片田地還有一份特殊的“任務”,承載著為當地貧困戶提供就業機會和傳授農業知識的使命,鞏固“脫貧不返貧”的攻堅成效。在這片地里長期出工的農戶共有20多個,他們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慢慢讓小康生活越來越近。
“我們村通過穩固烤煙產業,推動特色農業產業,培養一批致富技術能手,打造了一批獨居特色的鄉村致富產業,帶動群眾持續增收,有效助力鄉村振興。”河背村第一書記鄧期望表示,下一步我們將吸引更多有志村民加入到特色產業中來,在家門口實現發家致富的理想,共建美麗鄉村,走向“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康莊大道。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