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煙葉黃,戶戶農事忙。走進云南省文山州馬關縣大栗樹鄉樂作村的烤房群,烤房里掛滿的一夾夾“黃金葉”映入眼簾,烤房外,彝家煙農們正將采摘的新鮮煙葉均勻鋪在煙夾上,用煙夾另一面往煙葉上一扣一壓,一夾煙葉就順利完成編桿操作了,不到3個小時,300多夾煙葉就整齊擺放在烤房前等待著入爐,一股鮮煙葉的清香撲鼻而來。
馬關縣大栗樹鄉樂作村烤房群使用煙夾編桿煙葉烘烤出爐。
“這股香味不算好聞,等煙葉烘烤一個星期左右,可能還會有一絲‘異味’,煙農們可都盼著這股味道,這意味著一年的收成就要落袋為安了。”馬關縣煙草專賣局烘烤師李友慶笑著說。
“這把‘小梳子’真是太好用了,以前至少要6分鐘才能編完一桿煙,現在2分鐘就搞定了,每爐還能多烤六百多公斤煙,不僅工作效率高,工錢也省了不少,效益更好了……” 望著操作臺上又夾滿一夾的鮮煙葉,大栗樹鄉樂作村煙農楊朝選滿心喜悅地說道。
馬關縣大栗樹鄉樂作村煙農楊朝選手持“小梳子”上的“黃金葉”笑容滿面。
原來,楊朝選口中這把神奇的“小梳子”就是近年來馬關縣煙草專賣局大力推廣使用的梳式煙夾,相比于傳統使用煙桿的編煙方式,工作效率大有提高,用工成本也大大降低,有效解決了煙葉烘烤中的一大難題。
“現在烘烤煙葉比以前簡單多了,省心又省力。”作為一個烤煙種植能手,楊朝選見證了編煙從煙竿到煙夾的轉變。
“過去最讓我們工人頭疼的就是用煙桿編煙,需要用線將煙葉串起來綁在竹竿上,再送入烤房烘烤,每次都要花一整天的時間才能編完一爐煙,一天下來累得腰酸背痛。現在煙草部門推廣使用‘小梳子’,編煙再也不那么費力了,半天時間不到就把一爐煙編完了。”楊朝選家請來的編煙工人金定粉說。
樂作村作為大栗樹鄉的傳統煙區,煙葉種植歷史悠久,烤煙也成為當地彝家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近年來,隨著煙葉生產標準化、規模化和機械化的發展需要,以及農村勞動力的短缺等現實因素影響,馬關縣種煙大戶越來越多、戶均種植規模逐步增大,為適應新形勢下的新變化,馬關縣煙草專賣局大力推廣省時省工的煙用機械及相關設施設備,為煙葉生產過程中的農機農藝融合貢獻智慧力量,而梳式煙夾的使用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今年我家種了35畝烤煙,在沒用煙夾之前,每次‘采編裝’雖然請了10個工人也要忙活到晚上9點左右,辛苦不說,用工成本還高,由于裝煙時間過晚,分類分層裝煙做得不到位,烘烤質量受到不小的影響,好煙葉也不時有烤壞的情況。一年算下來,這‘采編裝’的小工錢和烘烤損失的煙葉也是個不小的數目。”樂作村的煙農黃立柱介紹道。“今年我從合作社租了600個煙夾,有了煙夾以后,編煙的勞動效率大為提高,每次可以少請2-3個工人,一年下來節省了不少成本,而且烘烤質量和經濟效益得到了保障。要是再多有些像煙夾這樣的好東西,我明年還能多種5畝,再種上個10年……”
談起煙葉編桿方式的轉變,大栗樹鄉樂作村的煙農們贊不絕口。
“相比起人工編竿,用煙夾編煙烘烤能增加裝煙容量20%-30%,編煙環節能減少2個工、提高近60%的勞動效率,烘烤成本可降低20%以上,有效緩解了烤房緊張的問題,還提升了烤后煙葉品質和均勻度。”大栗樹煙葉工作站站長黃沖說。“如果‘小梳子’保管得當,可以連續為煙農‘服役’十年以上。”
種是金,管是銀,烘烤才是聚寶盆。近年來,馬關縣煙草專賣局采取“公司+合作社+煙農”的模式,以“小梳子、大作為”方式有效推進煙葉生產供給側結構改革,通過梳式煙夾的推廣使用為馬關縣428戶煙農帶來福音,讓煙農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更好地鞏固和拓展了脫貧攻堅成果。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