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5日,在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高村鎮杜渠村的煙田里,村民溫要武和幾名專業服務隊成員忙著采收下部煙葉,大家配合默契,一上午裝了一炕煙。
“這邊收的是煙葉,那邊收的是牧草。整個產業綜合體就像一座大型工廠,有著很多不同的產品線和生產線,但每條線都秩序井然。”洛陽市煙草專賣局(公司)駐高村產業綜合體負責人李豪說。
航拍下的綜合體?李豪 攝
“自從有了產業綜合體,高村鎮就成了全縣的煙葉重鎮。”高村鎮黨委書記裴俊國打趣說,宜陽縣政府下發煙葉產業“十四五”發展規劃,將煙葉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一號工程”與“旗幟工程”,注重煙田規劃與基本農田規劃的有效對接,政府牽頭、村集體出面,為產業綜合體流轉土地3000畝,保障基本農田和煙田的長期穩定。有了政府的支持,生產投入就由過去煙草行業單一投入向多方投入的共建模式轉變:僅2021年,產業綜合體獲得煙草行業投資新建煙水配套項目17個,高村鎮政府為產業綜合體投資修建煙路3條、機井5眼,農耕缺水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在53歲的溫要武眼中,在產業綜合體干活,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在家門口上班。
據了解,產業綜合體的3000畝土地被劃分為15個200畝的網格單元,每個網格單元由合作社組織村民競選產生一名網格單元長。每名網格單元長管理著十多人組成的專業化生產服務隊,從而形成“分片包干、全面覆蓋、分級管理、層層履責、網格到底”的長效管理機制。
溫要武家的地被產業綜合體流轉,他本人之前在外務工,后來返鄉參加技術培訓成了一名網格單元長。目前他所在的順福種植專業合作社整合當地二三百個閑散勞動力,組建了長期穩定的雇工隊伍。在各級煙草部門的全力支持下,他們的育苗、機耕、植保、移栽、覆膜、采收、運輸、烘烤、分級等生產服務隊逐步專業化,生產水平和經營效益顯著提高。
煙薯間輪作種植地塊鮮食薯收獲時節??李豪 攝
“在產業綜合體惠及的4個自然村,像溫要武這樣務工返鄉成為產業工人的已有53人,未來一定還會有更多。”裴俊國說。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大農業跟著受益。利用育苗大棚,將煙葉育苗和紅薯、蔬菜育苗相結合,實現產業綜合體內的紅薯苗自給自足;利用電烤房,將煙葉烘烤和紅薯儲存相結合,通過錯峰種植和反季銷售,實現利潤最大化;利用煙用農機,將煙葉專業化服務和大農業生產相配套,使產業綜合體輻射范圍內農田畝均用工從19個降低至14個,畝均降低用工成本約350元。
“產業綜合體種啥,我跟著種啥,肯定賠不了。”說這話的是39歲的村民陳煥芍。這位來自伊川縣呂店“金谷小鎮”的媳婦,一開始還沒敢在異鄉拿出種小米的看家本事。“在這兒種煙行,種谷子能行嗎?”
后來,有合作社組織生產、本地兩大龍頭企業保駕護航,陳煥芍打消了疑慮。為了支撐非煙產業快速發展,在洛陽市煙草專賣局(公司)的促成下,一方面,合作社跟洛陽最知名的谷子產銷企業簽訂協議,由該公司提供品種技術、收購標準和品牌銷售;另一方面,全市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運營企業"洛陽源耕"也向產業綜合體拋來橄欖枝——基于綠色、生態、循環的生產優勢,洛陽市煙草專賣局(公司)申報注冊了"河洛金谷"等品牌,授權合作社使用,"河洛金谷"走進"洛陽源耕",谷子基地供應模式逐漸走向成熟。
綜合體產業工人正在收獲煙葉接茬種植的鮮食菜薹??李豪 攝
增收基石在煙葉,潛力則在“非煙”。近年來,注意到“煙葉+非煙作物”輪作種植產業化運作模式帶來的經濟與社會效益,洛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將煙葉、非煙作物輪作納入重點督辦專項工作,由洛陽市農業農村局統籌建立輪作工作聯系機制,在全市5個重點產煙縣布局1萬畝輪作市級示范田。今年,在原有“煙葉+菜薹”以及“紅薯/谷子+秋豌豆+大麥”模式的基礎上,高村產業綜合體開始探索“四年兩頭種”的“煙葉+非煙作物”輪作種植新模式,基地供應與多元增收助推鄉村振興的格局日趨明朗。
眼下,煙葉生產進入采收烘烤的關鍵時節,以創新組織模式守牢煙葉基本盤,以升級現代生產方式為煙葉與非煙作物和諧共生賦能增效,高村煙區產業綜合體勾勒出的鄉村振興美好圖景,正一筆一筆成型。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