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開遠市羊街鄉宗舍村委會堆石頭村,是一個傳統的烤煙種植村,全村80多戶彝族村民,有50余戶多年種植烤煙。
時下正值煙葉采烤階段,上午10點多,村里的烤煙種植戶蔡永平便將采摘好的煙葉運到村里的烤房群,開始編桿入爐。
蔡永平透過觀察窗查看煙葉烘烤情況。鄧楚瑜攝
烤房是種植烤煙的必備設施,烘烤性能事關煙農老鄉的種煙收入。早年,因村民的條件有限,堆石頭村的烤房大多為土烤房,烘烤損失率多年來居高不下,一些烘烤技術一般的人家,每年要損失近20%的種煙收入。如此以往,有人又到村邊堆起了石頭。
“我們村以前有個習俗,村民們遇到不順心的事或是家里有人生病時,就到村口的一處地方放幾塊石頭,以祈不好的境遇或病痛遠離自己和家人,時間久了,這堆石頭越來越多,堆得比人還高,村名也因此由來。”蔡永平說。
1996年,窮得叮當響的堆石頭村在當地煙草部門幫助下,學習種植烤煙,當年,試種烤煙的幾戶村民讓大伙兒看到了盼頭:一年種烤煙的收入,頂過去3年。在這幾戶村民的示范帶動下,彼時的堆石頭村,超過90%的人家都成了烤煙種植戶。
種烤煙講技術,特別是煙葉烘烤方面。
雖然種煙收入穩定,但一些村民的烘烤水平多年來還停留在老地方,遇到干旱年份或冰雹等自然災害時,種煙收入要受很大影響,如果烘烤方面再有閃失,年底一算賬,余錢所剩不多。時間一長,一些村里退出了種烤煙,改種其他作物。
2014年,為了有效解決村民們烤房老舊的問題,當地煙草部門出資幫助鄉親們在村里修建了20座臥式烤房。
村里建烤房頭一年的煙葉烘烤期間,蔡永平家的土烤房出了問題,緊要關頭,當地煙葉工作站的片區技術員協調他到鄰村的臥式烤房群烘烤,這可讓他大開了眼界。
“烘烤損失率不到土烤房的三分之一,而且省工、省成本。”蔡永平說,打那以后,只要村民們提起煙葉烘烤,他都會把這個經歷分享給大家,得知堆石頭村要建臥式烤房的消息后,他更是高興得不得了。2014年6月,堆石頭村的臥式烤房如期建成。
臥式烤房雖然好用,但對操作者的技術水平要求更高。為了保證不出閃失,在當地煙葉工作站的建議下,堆石頭村走上了專業化烘烤的路子,即由村民們推薦若干名烘烤能手參加煙葉工作站組織的培訓,學成歸來后負責幫助為村民們烘烤煙葉,所用的燃煤和電費由各家根據烘烤煙葉的重量支付。
8年來的實踐證明,專業化烘烤模式與堆石頭村的實際情況是相符的,全村每年因此降低的烘烤損失近5萬元。
今年采烤前,當地煙葉工作站對20座烤房進行了改造,加寬了裝煙梁,使其與煙夾的長度相匹配,“我家分得500多個煙夾,沒出一分錢。”蔡永平說,為了提高編煙效率,煙站前陣子向鄉親們免費提供煙夾,“使用煙夾編煙,每爐能省2個工,折合工錢200多元。”他說。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