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在第五個“中國農民豐收節”來臨之際,云南省煙草專賣局(公司)也即將迎來成立40周年的紀念日。
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煙糧協同”團隊、云南綠色生態煙葉發展研究會、云南農業大學煙草學院專家團隊共同組成的調研采訪組,同赴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大理市、永仁縣等地開展“煙糧協同”課題調研采訪活動,探索成功經驗,推動全省“煙糧協同”新發展。
煙糧輪作 促農增收
9月13日下午,調研組來到巍山縣。巍山縣是云南省最具影響力煙區之一,多年來,巍山縣堅持科技創新,抓實綠色生產技術,促進規模化、規范化、生態化種植,探索出一條“煙糧協同”新路子。
來到巍山縣大倉煙站,映入眼簾的是一派煙葉大豐收景象:轄區內各個收購點的煙農代表拉著烤煙來到煙站交煙。收購大廳里,一摞摞金黃色的煙葉高高堆起,煙香撲鼻,參與收購的工作人員各司其職,按照收購流程對煙葉進行質檢、分級、過秤、打包,煙農們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調研組又驅車趕往巍山縣永建鎮“煙+青貯(鮮食)玉米”套種高標準示范區,現場觀摩煙后套種玉米的種植情況。來到示范區,只見廣闊的煙田里,煙葉早已采收完畢,砍下的煙稈整整齊齊堆放在路邊,套種的548畝玉米身姿挺拔、長勢正旺,綠油油的葉片迎風招展,在陽光下閃爍著光芒。
與這片套種玉米一路之隔的,是永昌農業飼草料儲備加工交易中心。調研組遠遠就聽見轟隆隆的機械聲從廠房里傳來。據了解,片區內達到標準的青貯玉米收割后,會統一運送到加工交易中心,通過機械設備粉碎成青貯飼料,用來飼養肉牛。
巍山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曹永福介紹,近年來,該縣進一步實踐“煙糧協同”發展途徑,創新性地加入了畜牧業作為閉環,形成了“糧、煙、飼”協作共進的新路子。截至目前,全縣共有11.6萬頭肉牛,對青貯玉米的需求量巨大。為此,縣里簽約了12家青貯飼料生產企業,由企業與村民簽訂青貯玉米產銷合同,形成種植、加工、銷售全產業鏈,幫助村民創富增收。
廟街鎮新華村村民朱有普是一位種煙30多年的職業煙農,家里種了28畝煙葉,由于經驗豐富、勤勞肯干,往年收成一向很好,每畝煙葉平均收入在7000元以上,刨去成本,每年有近10萬元的純收入。以往,在煙葉交售后,他會在煙田里種上幾畝白菜、青菜或者蠶豆等作物,收獲后拉到市場上售賣。
2021年,巍山縣開展煙后套種玉米試點,縣煙草公司技術人員到村子里做宣傳,朱有普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種了幾畝玉米,沒想到收入不錯。今年,他把套種玉米的面積擴大到了自己的28畝煙田,縣煙草公司補貼種子、肥料,還派出技術人員進行指導,套種玉米如何打藥、怎樣施肥,都講得明明白白。他按照技術指導進行操作,收獲后還有飼料公司來收購,自己不用操太多心,每畝地可以增收3000元。
為了保證“煙糧協同”項目順利開展,巍山縣圍繞煙后套種玉米示范項目,邀請朱有勇院士團隊到巍山調研。朱有勇院士團隊綜合巍山縣的氣候、海拔等條件,提出了套種玉米1萬畝的計劃。巍山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成立了示范項目協同發展領導小組,組建了7個工作專班,還與朱有勇院士團隊聯合建設“農民院士科技服務站”,為“煙糧協同”提供人才支撐,把技術服務送到農戶家門口、送到田間地頭。
調研組實地走訪了廟街鎮添澤村委會“農民院士科技服務站”,探訪了正在建設中的實驗室。來自云南農大煙草學院的研究生和博士們將在這里駐扎,到田間地頭參與煙葉和煙后作物的生產、研究,為煙農提供切實可行的技術支持。
“我們推廣水旱輪作、煙后套種,就是讓煙農創富增收,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通過‘煙糧協同’,推動煙葉種植和糧食生產的高質量發展,凝心聚氣,把農村的人才留住,助力鄉村振興發展。”曹永福說。
生態優先 煙糧并舉
9月15日,調研組來到大理市海西煙葉產業綜合體,見到了另一種不同風格的“煙糧協同”發展體系。
以前,洱海附近的農民熱衷于種植大蒜,因為大蒜售價高,每畝產值可達1萬元以上,但種植大蒜對水體污染較為嚴重。
大理州煙草專賣局(公司)局長、經理楊龍祥說:“如何把洱海保護和洱海流域產業發展協調起來?我們的工作主要圍繞三個方面來做:一是洱海高水平保護,二是農民高層次增收,三是產業高質量發展。州政府把煙葉、蠶豆、水稻和油菜作為洱海流域的保留作物,我們抓住這個機會,把煙葉生產跟洱海保護、農民增收有機結合起來,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
經過幾年探索發展,大理海西煙區產業綜合體建設初見成效,2021年,海西煙農種煙和非煙作物總收入8382.39萬元,戶均收入達5萬元,“煙糧協同”發展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示范帶動 全省推廣
調研組來到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縣維的鄉夜可臘村。只見綿延起伏的山坡上,散布著一片片煙后套種的玉米地。夜可臘村干部介紹了“煙糧協同”發展和煙后套種玉米的情況。
早在2017年,夜可臘村就開始在煙后套種玉米,全村共有1100畝煙田,其中900畝套種玉米、200畝套種草莓。比起以往套種的其他作物,套種玉米每畝可以減少30至40公斤化肥施用量,減輕了煙農的套種成本和經濟壓力,推動了當地綠色煙葉的發展。
楚雄州煙草專賣局(公司)局長、經理曹敬東介紹:“為深化煙糧融合發展,我們采用煙后套種玉米模式,爭取在示范區探索出可復制、可推廣的‘煙糧協同’路子。”
夜可臘村黨總支書記李學剛說:“煙農們非常支持煙后套種玉米的生產模式。現在有了統一規劃,土地不閑置,煙草公司還提供種子,一年算下來,煙葉收入加上玉米收入,村民的收入增加了,都很高興。”
據了解,全省煙區今年推動“煙糧協同”項目3.6萬畝,主要分布在大理、楚雄、文山、紅河、臨滄5個州(市),形成示范帶動、全省推廣新態勢,加快“煙糧協同”健康發展。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在開遠市啟動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累計投入資金592萬余元。如今,該項目已投入農業生產,成為助力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臨滄市在博尚鎮開展“煙糧協同”發展,在碗窯村、永泉村核心區打造“煙、糧、油”一年三熟良性循環生產模式,持續推廣“煙糧協同”發展機制,實現“一季兩熟、一年三收”。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精心制定綜合體產業布局規劃,在綜合體覆蓋的糧食生產功能區、烤煙生產核心區和高原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內,積極構建以煙穩糧、煙糧輪作、和諧發展的輪作體系,延伸產業鏈條,實現煙葉生產、糧食安全、生態協調發展。
此次調研活動表明,“煙糧協同”是探索煙葉產業高質量發展、煙農持續增收的有效途徑,前景可觀、大有可為。我們堅信,只要走好“煙糧協同”發展新路子,云南煙區的糧食生產更穩,煙葉產業更穩,農民收入更穩。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