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土烤房。
在今天的福建煙區,零星分布著一些閑置不用的烤房,斑駁的墻面上刻畫著歲月的痕跡。它們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期煙農修建的土烤房,是一種自然通風氣流上升式烤房。在密集式烤房推廣之前,這種烤房在福建煙區得到廣泛應用。
隨著時間的推移,土烤房墻體開裂、保溫保濕效果差等問題開始顯現。在這種情況下,密集式烤房“閃亮登場”。創新推廣生物質燃料烤房、積極探索智能化“云烘烤”、建設密集烤房群頂棚光伏板發電項目……福建煙區煙葉烘烤如今已步入智能化時代,煙農種煙越來越輕松,煙葉烘烤質量明顯提升。
烤房變遷背后,是福建煙區煙葉生產從傳統農業向現代煙草農業發展的滄桑巨變。時代大潮中,福建煙區自覺踐行“兩個至上”行業共同價值觀,艱苦創業、開拓創新,不斷探索符合煙葉產業特點的發展路徑,奮力書寫福建煙葉發展的時代答卷,為行業全面深化改革和煙區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不忘來時路 ,方知向何行 。
1984年1月1日,福建省煙草專賣局(公司)掛牌成立,福建煙區煙葉生產工作從此掀開了新篇章。1989年,福建省煙草專賣局(公司)確定龍巖、三明、南平為重點煙區,從計劃、資金、農資等方面給予傾斜。同時,福建各級政府出臺煙葉生產扶持措施,提高了煙農種煙效益。
1990年起,福建省煙草專賣局(公司)將煙葉生產的重點轉到提高質量上來,通過引進推廣特色優良品種,普及種植新技術,煙葉種植水平提升,質量大幅提高。同時,他們通過限產壓庫提質,確保產銷平衡,將上等煙比例提高到35%以上。
建立優質煙葉開發基地和特色優質煙葉開發基地,調整種植規劃,改革傳統育苗技術,推廣“三段式”烘烤工藝,建立病蟲害預測預報網,煙草種植技術快速發展;推行“一打三掃”煙葉原收原調模式;著手從自然生態條件、品種特性和煙葉質量風格方面深入研究,不斷健全完善福建特色煙葉生產技術體系;從掛桿復烤向打葉復烤轉變……1998年以后,福建煙葉生產按照“穩定規模、調整布局、主攻質量、提高效益”的工作思路,不斷優化調整煙葉布局,逐步走上平衡發展和良性循環的道路。
2007年6月,國家局黨組提出煙葉生產要努力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煙草農業轉變。自此,福建煙區開啟了探索推進現代煙草農業建設的生動實踐。
隨著“一基四化”建設的不斷深入,煙農聯合互助組、煙農協會、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煙農組織應運而生,育苗、機耕、植保、烘烤、分級等專業化服務不斷拓展,煙葉質量和煙農效益穩步增長。
與此同時,煙基建設如火如荼開展。自2005年以來,福建煙草商業系統共投入煙基資金67.7億元,建設項目30.62萬個,受益農田面積330萬畝。2012年以來,全省累計建設40個水源工程,投入援建資金23.75億元,39個項目已全部完工,灌溉農田面積49.91萬畝、受益人口113.33萬人。
歷史的指針,指向新的刻度;奮進的腳步,邁上新的征程。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2019年12月,福建省煙草專賣局(公司)黨組創新提出福建煙葉高質量發展的路徑,聚焦內在質量、特色風格、核心煙區、技術支撐、創新力度、市場需求明確要求。
近年來,福建省煙草專賣局(公司)持續夯實煙葉產業發展基礎,以服務煙農、滿足工業需求為中心,努力走出一條“供需協調平衡、供給優質高效、產業融合發展”的煙葉高質量發展之路。
品質特色上,福建煙區堅持創新驅動,特色煙葉開發不斷深化,形成了“生態決定特色、品種彰顯特色、技術保障特色”的發展思路。依托優質的自然條件,以“翠碧一號”為代表,福建煙區發展成為全國重點優質特色煙區之一。
生產管理上,福建省煙草專賣局(公司)通過“一企一策”制定個性化技術方案,創新并推廣煙葉“種采烤分一體化”生產組織模式,實現了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有效提升了生產組織化程度和煙葉均質化水平;全面推廣專業化分級散葉收購模式,建立煙葉收購遠程視頻監控系統和全程質量追溯系統,實現了煙葉收購可視化和質量可溯化。
產業帶動上,福建煙區實施“以煙促稻、以煙穩糧”產業融合發展思路,探索推進煙稻產業實現產業規劃協同融合、生產技術互利融合、基礎設施共享融合、綜合體建設深度融合,并通過基本煙田保護穩住煙葉“基本盤”,助力嚴守耕地紅線和基本農田紅線。目前,福建全省已形成了“政府領導、齊抓共管”的基本煙田保護管理格局,“前煙后稻”的種植模式成為煙農增收的有力保障。
不僅在福建,在現代煙草農業建設上,我國各煙區積極探索先進的管理方式,將現代煙草農業與大農業發展相結合,將其納入大農業的范疇體系,以全面推進現代煙草農業建設輻射帶動農業現代化,惠及農民增收、財政增稅。
尤其是近年來,我國多個煙區將推進現代煙草農業建設與發展煙區產業綜合體相結合,探索推行“煙葉+水稻”等輪作種植模式,大力發展“煙葉+蔬菜”等多元產業,為更好助力鄉村振興和煙農共同富裕作出實實在在的貢獻。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