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烤煙效益好,玉米長勢也喜人。”見到周相仔時,他正在煙后秋玉米田中忙碌著。
周相仔是江西省撫州市宜黃縣梨溪鎮中和村人,從2006年宜黃縣發展煙葉產業就開始種煙了,家中的主要經濟來源就是靠每年種植的幾十畝煙葉,是實打實的“老”煙農了。今年種了71畝烤煙,收入32萬余元,同時他也是高標準基本煙田區域內煙后種植玉米的第一批先行者。
這位樸實的農家漢子,忙碌的間隙,向筆者打開了話匣子。“種完一季煙,緊接著就種上一季秋玉米,煙糧輪作,不誤農時,而且煙草局和農業局的技術人員專門對烤煙后種植玉米來給我們做了技術指導,煙農合作社還幫忙聯系好了銷路,通過煙糧輪作,每畝土地的毛收入能多3000元左右,我們都很樂意干。”?
“現在烤煙都是規模化連片種植,全部機械化作業,可比以前輕松多了。以前常年穿雨鞋干活,現在下田也可以穿皮鞋了。”談到現在的農事勞作,周相仔一臉輕松。
原來土地流轉比較困難,煙田又不連片,種煙的農田東一塊西一塊,大型機械作業也不方便。近年來,宜黃煙草聯合相關部門共同出臺政策措施建立的高標準煙田聯合保護機制,有效地化解了烤煙規模化連片種植難題,機械化作業覆蓋面更高了,種煙、種田的勞動強度都小了很多。
為了切實把“糧倉”守牢,“飯碗”端穩,宜黃煙草發揮高標準基本煙田的作用,結合各鄉鎮實際情況組織制定“一鎮一業”的“煙+水稻、煙+玉米、煙+制種、煙+紅薯”等糧煙協同發展路線,進一步助力煙農增收。同時依托煙農專業合作社,充分發揮好深翻等農機、煙基設施服務糧食生產的作用,并與制種公司合作,在非烤煙烘烤期,利用閑置烤房烘干稻種,解決“曬種難”的問題。
接下來,宜黃縣煙草專賣局將繼續立足以煙促糧、糧煙協同發展道路,堅持將煙葉生產融入鄉村振興大局,持續優化土地資源配置,進一步推進高標準基本煙田保護區與高標準農田糧食生產功能區融合建設,實現煙糧產業綠色高質高效,持續幫農民穩住“糧袋子”“錢袋子”。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