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一套深藍色工作服,左臂的袖袋上別著兩支黑色中性筆,褲兜里揣著一本軟面抄……今年烤煙收購期間,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市西一鎮(zhèn)爛泥箐村烤煙種植戶何勁德多了一份活計——煙葉等級初分員。
爛泥箐村的煙葉初分點。鄧楚瑜 攝
2006年7月,懂技術、辦事公道的何勁德在村里人的鼓勵下,報名參加了西一鎮(zhèn)煙葉工作站組織的煙葉收購季節(jié)工招聘考試。
“抱著學習的態(tài)度去的,沒想到被錄取了。”何勁德說,從那年開始,他每年都參加收購季節(jié)工招聘考試,年年都被錄取,村里的煙葉等級初分員這個活計,一干就是16年。
西一鎮(zhèn)煙葉工作站在全鎮(zhèn)的種煙村設立煙葉等級初分員這一季節(jié)性崗位,要從其轉(zhuǎn)變收購模式說起。
早年煙葉收購期間,當?shù)乜緹煼N植戶在家里將煙葉分級后便運往煙葉工作站交售。因分級技術參差不齊,不少村民分好級的煙葉達不到收購標準,重新分級費工費時不說,還影響交售進度。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紅河州煙草專賣局于2005年推行“約時定點定量”收購模式,同時一并實施煙葉等級初分制度,由各煙葉工作站以考試的方式,將各種煙村的分級能手選出來聘為初分員。把收購質(zhì)量關口前移至村一級,既方便群眾,又能提高收購效率。
爛泥箐村村小組長段學峰也是一名初分員,只是“入行”的時間比何勁德晚7年。
段學峰(左)查驗村民初分煙葉等級。鄧楚瑜 攝
在本村當初分員,要敢于堅持原則,更不能怕得罪人。
“少數(shù)村民偶爾會爭等級,我們就講道理給他們聽:泥鰍再大,也長不到黃鱔的長度。下一個等級的煙葉,怎能歸入上一個等級嘞!”段學峰說,他的親戚和朋友在村里不少,很多家里都種著烤煙,這些年大伙兒也知道他做事講原則,在煙葉等級初分上,他指出的問題都找單全收。
“一碗水要端平。包括我們3家在內(nèi),誰也不能搞特殊。”私底下,段學峰對何勁德及另一名初分員段海龍說。
今年是段海龍擔任初分員的第12個年頭,他的工作主要是負責將各家各戶分好級、打好包的煙葉稱重過磅,雖說難度不大,但耗費體力。此外,他還要準確記錄每包煙葉的等級和重量,因為這道環(huán)節(jié)很重要,事關鄉(xiāng)親們的切身利益。
這段時間,何勁德臉上一直掛著笑容:前陣子,他女兒考上了廣西的一所大學,專業(yè)是影視設計。“我姑娘今年大四畢業(yè),現(xiàn)在在廣西實習,方便的話,讓兩個娃放假的時候約著一起回來。”段學峰笑著對何勁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