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渠河沿岸有一處鄉鎮叫石埠子鎮,這里地勢平緩,多為丘陵,但土壤較為肥沃,素有“安丘糧倉”“水果之鄉”“中國草莓之鄉”的美譽。這里不僅糧食、水果生產豐盛,而且煙葉生產穩定發展,近年來一直保持在3000畝左右的種植規模,煙葉產業已然成為當地促進煙農增收、帶動村民致富的重要產業。
圖為煙站技術員正同孫漢金(右)一起查看煙葉長勢
立冬那天,初冬乍寒,在山東濰坊安丘市石埠子鎮西北約7公里處的北郎莊村,有一個中年男子站在地頭思量著。他就是山東濰坊安丘市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石埠子煙站煙農孫漢金,今年52歲的他,已經種了30多年的煙葉,已然對煙葉種植有了深厚的感情。數十年來,靠著煙葉種植,孫漢金供養出了兩個女兒,大女兒上的中專,目前在濰坊一家企業上班;小女兒上的大專,目前在煙臺創業。大女兒在城里買房子,是孫漢金幫她拿的首付;小女兒在城市打拼,是孫漢金給了她“第一桶金”。而今,孫漢金已然在奮斗著,他正在用自己的勤勞雙手和聰明智慧,為著全家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這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
去年,盡管煙葉豐收,但讓孫漢金最有成就的還是煙薯間作。“煙薯間作更加通風透光,不僅煙葉質量好,而且紅薯的質量也不錯,方便了田間管理,還能增加收入。我去年種了70畝煙葉,其中拿出了8畝地進行煙薯間作,畝增收700多元。”面對筆者,孫漢金自豪地說。
其實,成功的道路上,哪有那么多一帆風順的事情?從一開始種植煙葉的邊學邊干,通過自身努力,孫漢金已經從一名“門外漢”逐漸成了一名“行家里手”。他深知,打鐵必須自身硬。遇到不懂的問題,他就主動向村里的“老把式”請教;發現有什么問題,他總是主動多問幾個“為什么”,真正把背后的癥結找清楚,針對性采取措施。而今,無論煙葉移栽、大田管理還是采收、烘烤,每一樣他都能深入進去,說起來頭頭是道,做起來手到擒來。這些年來,對煙站推廣的新技術、新措施,孫漢金都能主動學習、積極運用,也實實在在嘗到了“甜頭”。去年,在石埠子煙站向其推廣煙薯間作時,孫漢金當時心想,進行煙薯間作,好處確實有,但麻煩也不少啊,紅薯需要在煙葉移栽之后再進行種植,這無形之中會增加用工。
面對孫漢金存在的思想顧慮,石埠子煙站想煙農之所想,急煙農之所急,時任副站長張偉主動找到孫漢金,通過做細致入微的思想宣傳和技術講解工作,在張偉的堅持不懈下,終于幫助其打消了思想顧慮,讓其認識到示范種植的價值和意義。為提高示范種植水平,張偉幫助孫漢金制定了煙薯間作種植技術指導書,從移栽間距、肥料施用、地膜覆蓋等方面細致考慮,從滴灌鋪設、田間管理、采收烘烤等方面精準指導,保證了煙薯間作的順利進行;為改良土壤理化性狀,張偉主動幫助孫漢金聯系深耕機械,做好煙田深耕深翻,將土壤之下的石層翻出地面,經過日曬雨淋、自然風化,既增厚了活土層,更增加了磷等微量元素的含量……“煙薯間作種植能夠取得豐收,多虧了煙站的幫助支持和服務指導。在煙站同志們的幫助指導下,我們邊示范、邊總結、邊改進,不僅積累了煙薯間作種植的技術經驗,而且還提升了煙葉生產管理水平。”對石埠子煙站的幫助,孫漢金深懷感激地說。
2022年是安丘煙區試驗推廣煙薯間作的第一年。為提高試驗的代表性和推廣的可行性,安丘市煙草專賣局(分公司)根據當地不同的地形形貌情況,從丘陵、平原、山區分別選取多戶煙農進行試驗示范,以便更好總結經驗、利于下步推廣。孫漢金正是石埠子煙站選取的煙薯間作示范種植戶。
其實,煙葉不宜連年種植,如果常年連作會出現根莖類病害,對煙葉質量影響較大。而紅薯與煙葉一樣,同樣不宜連作種植,并且對土壤的需求也是低氮、高鉀。通過煙薯間作,不僅有效防止根莖類病害的發生,而且還能改善煙株的生長環境和用工人員的作業條件,對提升煙葉質量、增加煙農收入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明年,我打算種植80畝煙葉,在自己適當擴大煙薯間作面積的同時,積極向身邊的煙農宣傳推廣,有好經驗就要跟煙農一起分享。”孫漢金滿懷信心地說。想到這里,他堅定地向著前方大踏步走去。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