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華坪縣通達傈僳族鄉白姑河村煙輔員蔡友明先后擔任過護林員、村委會農經社會計、村黨支部副書記、書記、村委會主任,如今,滄桑歲月刻在了他精神矍鑠的臉上,鄉煙辦主任換了一個又一個,煙站的技術員換了一茬又一茬,但與煙結緣的蔡友明,20年來依然還在為家鄉白姑河的烤煙發展奔忙……
白姑河村位于兩山山坳之間,雹災和風災頻繁。當年動員發展烤煙的時候,村民覺得烤煙災害多又沒有種植技術,都不愿意嘗試。但當年在任村主任的蔡友明認準了烤煙這個致富門路,認為只有種植烤煙才是白姑河唯一的發展路子。為了動員村民種烤煙,蔡友明差不多走完了白姑河每一戶村民,火塘邊、田邊地角、放養的牧場……都留下老蔡苦口婆心做村民思想工作的身影,老蔡對村民說:“一畝烤煙抵得五畝包谷,就算三年一災也抵十畝包谷,況且受災還有政府和保險部門的措施作保障”。通過村民思想觀念的轉變,白姑河的烤煙從無到有,逐漸把發展成支柱產業,煙糧結合,烤煙—小麥—豌豆,不誤煙不誤糧,并多元化發展花椒、核桃等經濟林木,走出了一條煙糧結合、糧果結合的路子。今年煙農蔡玉學家孩子考上了研究生,他說:“我家每年種植烤煙15畝左右,孩子從初中開始,高中大學到研究生的學費全靠每年的烤煙收入,如果當年白姑河不把烤煙產業堅持下來,我都不敢想象孩子讀書的學費如何解決。”
蔡友明(中)指導煙農使用煙夾。
烤煙集中育苗的目的在于更好的集中管理、集中落實技術措施,集中片區煙苗的移栽,華坪煙區的烤煙集中育苗的經歷了些曲折,問題在于當時育苗戶和煙農包括有些村干部都不理解,理由是就近領苗運輸成本低,移栽成活率高等等。2005年,當集中育苗這一措施在白姑河落實的時候卻很順利,老蔡的觀點和煙站的措施不謀而合,至于村民的想法,以老蔡的村委會主任的身份和聲望,村民很信任他。落實土地、購置材料、安裝大棚,一系列操作下來,共建了可育苗7200盤供900畝烤煙地的用苗的大棚。當年白姑河成為華坪縣第一個烤煙集中育苗的村,全村的育苗大棚集地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為全縣煙區的集中育苗樹立了樣板,也為全村后來的烤煙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大公山村民小組,位于及其偏僻的山坳里,出山的路只有一條懸崖邊的崎嶇小路,村民生產生活靠人背馬馱,村民每一次出山都是亦步亦趨、步步驚心。為了不讓這個小組掉隊,二十年來,蔡友明所擔任的護林員、煙輔員、村委會副書記、書記、村長的職務,都為這個山坳里的村民嘔心瀝血。動員發展烤煙,從0戶到八戶;發展交通,從人馬驛道到摩托車路,從摩托車路發展到鄉村土路,從鄉村土路變遷到水泥路,都是老蔡和村委會一班人不怨其煩地動員指導發展烤煙,不怨其煩地向上級和扶貧掛鉤單位、煙草企業爭取資金打通道路的結果。目前,大公山小組的村民在各級政府和煙草部門的幫助下,大力發展烤煙、花椒和養殖,并在2021年順利脫貧。???????????
位于華坪和寧蒗交界的大松坪小組,村民的主糧就靠點玉米和洋芋,由于海拔高氣溫低,玉米和洋芋都產量很低。老蔡在任村委會書記的那段時間,這里是他重點關注關心的一個組。當年最先在這里動員發展烤煙,村民基本上都沒有信心,認為連玉米都只能產一兩百斤的地方,還指望種出烤煙,老蔡為了給村民一個定心丸,就做工作指定一戶有點文化有勞動力的村民帶頭試種,并保證如果達不到基本的產量和效益,損失由村委會來補償。老蔡多次協調煙站技術員來給村民做技術培訓,請其他組種煙致富的村民用傈僳話來現身說法。一年,兩年,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讓村民看到了種煙的效益和致富的希望。-
擔任煙輔員15年之久,蔡友明今年正式卸任,但他依然熱心烤煙事業,他帶著新接任的煙輔員丁云成熟悉每一個小組和每戶煙農的情況,要求丁云成在技術流程上一定要敢于管理,敢于堅持原則,群眾不良的思想觀念,一定要向規范和科學的方向引導,才能把煙草部門先進成熟的技術措施落實下去,才能確保烤煙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烘烤師丁友華?????說:“白姑河的煙農都是傈僳族,總體文化素質偏低,接收新技術新措施有一定的困難,特別是碰個別經驗固化的煙農,做不通工作的時候,我又請老蔡出面做工作,老蔡說話他們聽,因為白姑河的烤煙是在老蔡的引導和領導下發展起來的支柱產業。”
蔡友明(左一)和煙站技術員討論種植措施落實。
2021年白姑河的種植烤煙1400畝,烤煙產業更加發揮了支柱效應,煙農種植技術日趨成熟,綠色生產措施不斷推進,烤煙減工降本效果顯著。2022年白姑河的群眾種煙激情高漲,種植面積達到1480畝,全村村民自發投資建設可供400畝煙葉烘烤的可移動式生物質烤房20座,為提高烘烤質量和增加畝產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