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從事科研工作的人,人們通常有一種共識:要耐得住坐“冷板凳”,一項科技成果有的甚至需要耗費畢生精力。能有這樣的毅力與堅韌,正因為他們身上有一顆熱血沸騰的心。在云南玉溪煙草技術中心,就有這樣的一群科研博士。
不知不覺間,代快來到云南玉溪煙草技術中心工作已經整整10年了。她是單位里僅有的兩位女博士之一,卻也是團隊公認的科研“硬漢”。每每說起自己的研究領域,代快都會兩眼放光。她說:“每一項研究,都像是自己精心呵護的小苗。若成參天大樹,付出再過也值得。”
代快研究的重點領域是土壤養分調控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這對云南高原九大湖泊之一的撫仙湖的生態保護來說,無比重要。
撫仙湖,是我國最大的高原深水湖,也是代快和家人最喜歡去的地方。但隨著近年來周邊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撫仙湖氮、磷等富營養物質輸入不斷增加。究其根源,農業面源污染首當其沖。
如何在有效保障農業生產,尤其是煙葉生產的條件下,探索出削減流域內氮、磷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徑,就自然成了撫仙湖保護與富營養化防控的技術難題。
要解決難題,就得先把問題了解清楚。于是,2020年初,撫仙湖流域植煙區氮磷面源污染防治關鍵技術應用科研項目正式立項,代快和團隊成員一頭扎進田間,開始了最基礎的研究工作。
一份份土樣,一串串數據,一個個日夜……再先進、再尖端的技術的誕生,也得從這一步開始。
代快在測定試驗小區烤煙農藝性狀。張雪慧 攝
代快說:“從最終的數據看,玉溪煙田土壤中氮、磷元素總體是過量的,而有些微量元素則存在不足。不過,弄清楚其中的究竟很容易,解決氮、磷過量的問題卻需要漫長的時間,在重復的試驗、實踐中找到辦法。”
科學從來都不簡單。面對紛繁龐雜的研究工作,再辛苦、再勞累,團隊成員沒有一個懈怠的。
在團隊中,李江舟博士是專攻土壤保育的,為了把問題研究透徹,可沒少下功夫。他告訴記者:“原本撫仙湖周邊的田地以種植蔬菜為主,需要大量的氮肥、磷肥。但作物生長又不能把肥料中的氮、磷元素全部吸收完,長此下去,就造成了富營養化。”
李江舟給記者舉了個例子:假如一畝烤煙從種植到成熟需要投入純氮總量是7個單位,而種植一畝洋蔥則需要投入40個單位。在實際生產中,為追求作物長勢、產量等,肥料的投入量會大大增加。富集在土壤中的氮、磷元素肥料經過一系列轉化遷移,通過雨水、農田排水、下滲等方式,進入地下水或河湖。
李江舟(前排左三)邀請專家團隊,在田間開展連作土壤改良技術推廣。吳迪 攝
付出總有回報。在玉溪煙草技術中心博士團隊與其他科研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在一次又一次嘗試中,收獲了一項又一項技術成果,并最終形成了撫仙湖植煙區小流域氮磷面源污染源頭削減-過程阻控-末端治理一體化的綜合防治模式關鍵技術及產品。
在今年7月舉行的“撫仙湖流域植煙區氮磷面源污染防治關鍵技術應用”項目現場會上,氮肥減施煙-豆輪作、氮肥減施生物有機肥替代、氮磷減施減排煙葉高產土壤功能炭生物肥調控、氮磷徑流高效截除的貯水塘脫氮除磷強化、溪流氮磷高效阻控生態強化、前置濕地氮磷營養膜凈化的功能炭基-植物聯合強化、濕地氮磷生態濾墻凈化的功能炭基-微生物聯合強化技術和生態濕地凈化功能提升可持續管理8項關鍵技術“攜手”高效吸持土壤氮磷功能生物炭材料、高效凈化水體氮磷功能炭基掛膜材料、高效去除水體氮磷的功能污泥炭濾料材料,驚艷亮相。
單說這些具體的技術和產品,對行業外的人來說,非常晦澀。不過,在將這些材料與技術進行集成創新,綜合應用于撫仙湖植物煙小流域氮磷面源污染防治后,削減氮磷輸入的效果非常明顯,累計達到80%以上。
在這8項技術中,最值得一提的要算氮肥減施煙-豆輪作技術。該技術成本最低,目前推廣范圍也最廣,對煙農來說,不僅操作方便,還能通過一季蠶豆增加收入。
代快說:“其實它的原理很簡單,就是利用蠶豆根系固氮能力增加土壤中的氮含量,從而適當減少烤煙季氮肥的施用。經過我們的對比,烤煙-蠶豆輪作模式下比傳統種植氮肥用量可以降低26%,同時地表徑流水總氮和總磷流失量也可以分別降低18%、10%。”
成功充滿喜悅,但也意味著下一次的艱難。
在面對科學研究,他們堅信,“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艱險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面對農業生產,他們堅定,要把成果寫進地頭 讓綠色留在田間。
幾年來,玉溪煙草技術中心博士團隊還開展了大量綠色防控、微生物有機肥、秸稈炭化還田、藥肥一體制劑等綠色生產方面的科學研究、探索與實踐,楊海林博士主導建立了煙蚜繭蜂防治蚜蟲關鍵技術體系,成果在全國推廣1億余畝;周文兵博士帶領研發的煙草內源抗病毒制劑,有效破解煙草病毒病防治難題……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