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種,七分烤”。在烤煙生產過程中,烘烤是減工降本、提質增收最為關鍵的一環,烘烤質量的好壞在整個生產鏈上起到決定性作用,烘烤技術不僅是煙葉質量的彰顯,更是經濟價值的直接體現,如果過程把控不到位,煙農一年到頭的辛勤勞動將付諸東流。 對從事煙葉生產工作二十余年的李國樹來說,他和廣大煙農們真切感受到了專業化烘烤帶來的新變化。
李國樹是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硯山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的烘烤師,自1993年參加工作后,他先后在硯山縣平遠、干河、維摩等基層煙站工作,負責煙區開發、種植管理、烘烤指導等工作。
李國樹清楚地記得,有一年烘烤時節,他和同事去蚌蛾鄉下六肥村幾位老煙農家的路上,遠遠就聽見了嗚咽的啜泣聲,走近便看見黃金昌正坐在烤房外眉頭緊皺一言不發,原來是烤房里的煙烤壞了。
看到一籌莫展的黃金昌,李國樹安慰他說:“你放寬心,烤爐內的煙葉我來幫你想辦法!”他前后觀察煙葉水分情況,是排濕不暢問題導致了煙葉出現掛灰情況,經過兩個日夜的辛苦觀察指導后,這爐煙葉迎來了轉機,最終為該農戶挽回了約3000元的經濟損失。
“今年把煙農們都指導服務好,明年肯定能帶出來更多新煙農。”看到李國樹為了保障煙農收益如此盡心盡力,村民們倍受觸動,來自蚌蛾鄉的新煙農越來越多,煙農們紛紛踴躍申請擴大種植面積,對烤煙種植信心滿滿。
面對烘烤難題,李國樹帶著尋找更簡單高效,又符合硯山生產實際的烘烤方式,幫助煙農們烤好煙葉的信念,選擇與煙農同吃同住幫助他們烘烤這個最笨卻最樸實的辦法,常常到各鄉鎮一待就是兩三個月,全身心投入到烘烤技術的改進升級道路上。
烘烤期間每天車輛行程超200公里,日均步行超2萬步,這是李國樹用腳步丈量出的“地圖”,曲折的路線連通的是的煙地、煙農家中和各座大大小小的烤房群。每年接近6月尾聲,李國樹滿打滿算總有3-4個月時間每天穿梭在各種煙鄉鎮,隨時查看煙葉是否過熟,提醒煙農及時采摘以保持煙葉好的油分和重量。
“哦,李老師,快來看看我這窯煙葉黃不黃,有沒有什么問題?”平遠鎮蒲草村丫口寨烤房群,還未走進大門就遠遠聽見有人打招呼,一戶煙農正在將剛烤好的煙葉出爐裝車,準備運回家中。
“你烤了那么多年的煙經驗已經很豐富了,我猜烤得應該不錯。”李國樹連忙回應道。“上個月我才來這邊的烤房群培訓過,培訓時煙農們都很積極,對溫濕度控制、煙葉保管等解決辦法發出踴躍提問。針對今年前期雨水較多、后期光照好、煙葉落黃好的特殊特點,我們重點培訓煙農把握變黃期時間、加強定色期排濕。現在煙農們慢慢地口口相傳,寨子里大部分人都接受了新的烘烤方法。”
過去硯山煙區的老煙農們普遍相信自己的老經驗、老辦法,對新的烘烤辦法需要接受的過程。烘烤時節,他總是反復觀察試驗,每每走出烤房,整個人都被汗浸濕了幾輪,在攻關烘烤技術的同時推動技術的落地運用。
通過多年的學習和實踐總結,李國樹摸索出了一套針對不同特點的煙葉烘烤方法,通過他接地氣的語言和讓煙農看得見、摸得著的方法潛移默化指導煙農,組織烘烤技術較高的煙農聯系和帶動周圍的煙農戶相互學習交流形成全覆蓋輻射圈,讓廣大煙農真正從心里接受了新的科學烘烤工藝。
“煙葉還在地里,李老師就教我們要觀察‘小耳朵’褪色的情況及時采烤。今年烘烤出來的煙葉還是可以的,色澤勻稱鮮亮,按照李老師教我們的方法烤,也沒有出現掛灰或黑糟的問題。”平遠鎮小舍姑烤房群,種植戶張建華和弟弟正忙著將一桿桿“黃金葉”從烤房中取出,他對今年的烘烤技術指導贊不絕口。
過去,煙葉采收成熟度掌握不夠、鮮煙葉分類不準確、編煙裝烤操作不當、烘烤工藝生搬硬套等種種原因造成的煙葉有效產量降低和煙葉等級下降,都或多或少給煙農的經濟效益帶來較大損失,煙農在烘烤環節過程中損失基本保持在8%左右,尤其是在多雨或干旱等特殊氣候下,因烘烤不當造成的損失更大。
2022年,煙葉生產形勢異常復雜嚴峻,“快烤、快分、快收”是高質量平穩完成煙葉收購任務的關鍵。在李國樹和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硯山縣煙農普遍較好地掌握了科學烘烤技術,加上前期降雨增多,煙株早生快發,全年烘烤損失率降低到了5%以下,烤煙均價提高了2.58元/公斤,煙農收入累計增加了5000多萬元。
“作為一名老黨員,我沒有多高遠的理想抱負,但只有幫助煙農們把煙烤好了,看見煙農們的笑臉,我心里才踏實。”在降低煙葉烘烤損失,助力煙農提質增收這一路上,李國樹時刻想煙農之所想,急煙農之所急,致力于幫助廣大煙農烤好煙葉增加收入,用雙手托起煙農群眾的“致富夢”。?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