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桂陽縣方元鎮方元村,位于桂陽縣城西南部,距縣城12公里,省道S322線、桂嘉高等級公路橫貫路中,是方元鎮政府所在地。清朝年間,因姓氏派別分割,一夜間商鋪奠基24棟,成方。隨后相繼在商鋪外圍續建40多棟房屋,為圓。故名“方圓”,后諧音簡稱“方元”。
全村共有10個自然村20個居民小組,總人口2900余人,耕地面積1658畝,其中煙葉種植面積1556畝,是近年來桂陽縣礦產村轉型現代農業示范村的典型代表。
方元鎮從古至今以礦業馳名,境內煤、錳、鐵、鉛鋅等礦產資源豐富。受此影響,方元村在2000年左右開始興起煉鐵潮,鼎盛時期村內和周邊的小鐵爐達百余多座,生態環境破壞非常嚴重。2011年左右,大批的小鐵爐、小作坊被依法關停。村里涌現出了一批以譚艷林為代表,由“礦老板”“作坊主”轉型為煙農的新型煙葉種植主體,逐漸形成了以煙葉、水稻為主導產品的特色生態農業。
一片金葉煥發礦村新容顏
深秋,走進方元村下彭組,800余畝連片的晚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隨風輕擺,泛起層層金色稻浪。一群白鷺時而結伴高飛、沖入云霄;時而低空盤旋、嬉戲捕食;時而漫步稻田、悠哉踱步。白色的身影略過金光泛泛的稻海,在空中劃過一道道優美的弧線,和稻田、藍天、村莊構成了一道豐收在即的生態風景線。
“這里的風景不錯吧,就這光景在前幾年是想都不敢想的,密密麻麻的煉鐵小作坊、小鐵爐,礦渣到處亂倒,植被全被破壞,巔峰時期,人在外面走一圈鼻孔都是黑的,你看這機耕道上鋪的的都是那時候留下的礦渣。”稻田的主人老譚望著自家的稻田,踩著鐵礦渣鋪成的機耕道向筆者介紹到。
2011年起,原來經營煉鐵小作坊的譚老板帶著生意人的精明和對家鄉的熱愛,關閉了自家的作坊,恢復了占用山林的植被,把事業的重心轉移到了村里那幾百畝拋荒多年的良田,轉型種起了煙葉。
一人富帶動全村富。轉型成功的老譚成了村里人的焦點。嘗到了烤煙經濟“甜頭”的農戶們紛紛加入煙葉種植的行列,不斷擴大煙葉種植規模,原先的百余畝煙田逐漸向四周擴大。短短幾年間,方元村拋荒的千余畝良田,全披上了綠裝,種上了煙葉。
“這一片片金葉子,讓我們村換了新面貌,染綠了方元的山山水水,造福了我們的子子孫孫。”談及村里近年來的變化,方元村村支書老彭興奮地說到。
黨群攜手引回種植新主體
“今年村里現有的耕地已經全部流轉出去了,你們還要擴大種植面積,上彭組那塊還有500多畝地可以開荒。”在方元村村委辦公室里,村支書老彭正在召集全村37個煙葉種植戶召開土地流轉協商會,“開荒的面積縣政府有政策支持,完成畝產擔數將返還煙葉稅的50%給開荒戶,煙站也會在技術方面給予支持。”
“礦老板”轉型種煙葉,熱情高、收益低,種植技術薄弱是制約發展的重要因素。方元煙站關注到這現象后,迅速采取應對措施,在協助他們找到煙葉種植技術成熟“新搭檔”的同時,鼓勵他們積極參加金葉夜校和關鍵技術培訓。2018年,方元煙站黨支部開始著手打造支部示范區、認領黨員示范田,把黨旗插到了這群轉型種植主體的地頭,讓黨徽閃耀在他們的田間,逐步帶領他們掌握早翻深翻、稻草還田、火土灰漚制施用等傳統煙葉種植技術。點滴灌輸平衡施肥、綠色防控、病蟲害精準防治等新技術、新措施。爭取新建烤房建設項目,增強烤能保障,根據不同類型烤房、不同氣侯條件、不同種植品種,為他們量身定制、動態調整煙葉烘烤方案,確保煙能種好,更能烤好。
“說實話,能把我們從流水線上吸引回來種煙,煙站的技術服務水平占很大的份量,尤其是郴州市煙草專賣局(公司)把生產技術中心搬遷到方元村以后,我們種煙的底氣更足了。”2021年剛開始種煙的“85后”煙農小劉笑著說到,2022年,他種植煙葉面積達76畝,其中近50%是新開荒土地,售煙收入近40萬元,均價在全縣平均值以上。
鄉村共富凝聚致富新動能
煙葉種植作為一個勞動力密集的行業,在育苗、移栽、大田管理、煙葉采收等各個階段,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種植規模逐年擴大的方元村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我們種煙需要勞動力,正好村里有一批閑散人員,我們把他們聚攏在一起,一方面可以讓有意愿種植煙葉的年輕人提前接觸,另一方面可以為年長的老人提供一些工作機會,為他們提供穩定的收入保障。”最早想到將村里老人、閑散青年發展為勞動力的煙農老譚,談及自己最初的想法時說到。
村子周邊大大小小的煉鐵爐被關停,村民的收入出現斷崖式下降,青年人閑而滋事、打牌賭博,老年人的生活難以保障,原本因礦而富的村子,陷入了另一番光景。隨著烤煙產業的興起,解決了村里剩余勞動力就業的問題,村民的經濟漸漸恢復了生氣。在此基礎上,老譚等種植大戶還在方元煙站鄧利平站長的引導下,找到了解決采摘烘烤期間勞動力高度密集問題的破題之法。他們發揮方元鎮政府駐地的地理優勢,從鎮中學陪讀家長群體著手,以長期工和短期工相結合的方式,緩解勞動力短缺問題。與此同時,老譚等人還自發組建志愿幫扶隊伍,為村里因身體原因不便參與勞動的困難人群送溫暖、為貧困的學子送愛心。
“烤煙那段時間,我每天到烤房進行編桿上烤,煙烤好了,我又會去分級工場進行煙葉初分級,兩個多月,每天都有近100元左右的收入,比一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還賺得多,關鍵是還可以照看家里老的小的。”方元村下彭組的彭大娘說道。
煙稻輪作鋪就振興新大道
煙稻輪作一直以來是桂陽煙區保持煙葉質量穩定,防治病蟲害蔓延的一大舉措。煙稻輪作推行之初,方元村的煙農們習慣了煙葉產業收益的“短平快”,對晚稻種植基本上都是采用隨意拋種,處于只求種了,補貼一點口糧,不對來年種煙產生影響,不求種好,在晚稻上再獲得收益的狀態。
“我做過生意,做生意就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與其隨意種,不如就踏踏實實種,烤煙種出了錢,晚稻也要種出效益來。”轉型的“礦老板”老譚,依然保持著生意的精明和自己說干就干的作風。
2018年,在方元鎮政府的主導下,方元村委和老譚與嘉禾縣廣發大米廠建立合作關系,引進桂陽縣銀龍農機專業合作社提供插秧、收割等農機設備服務,聯系方元鎮盛達烤煙合作聯社使用閑置植保設備進行飛防施藥,利用育苗工場閑置育苗大棚進行晚稻育秧,激活休眠烤房烘干晚稻,打造了方元村“煙葉+優質晚稻”綜合體。短短幾年時間,已發展成育種、育秧、機插、機收、銷售“一條龍”的晚稻種植鏈條。
“晚稻種植之前都簽訂了兜底合同,我們只需要按照米廠技術員的指導進行日常管理,就坐等著晚稻款到賬了。這樣的模式,不僅我們的收入多了、晚稻的產量和質量、高了,還為國家秋糧保供貢獻了力量。”方元村東江組“80后”煙農小陳說到。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金葉浮動,讓方元村煙農端牢了致富增收的金飯碗,推動了村莊從“礦山”到綠水青山的生態蝶變,金葉搖曳,勾勒出一個村莊生態打底、同心共富、鄉村振興的美麗鄉村“新畫卷”,引領著村民朝著環境日趨優美、生活蒸蒸日上的鄉村振興康莊大道闊步向前。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