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煙田望不到邊。
“冬耕不可失,努力勿安臥。”12月11日,湖南常寧市西嶺鎮桐江村,在剛翻耕成一壟壟的煙田里,六七位村民腳穿套鞋、揮舞鋤頭,踩著泥濘整理排水溝。他們邊干邊聊,為冬季枯黃寂寥的田野增添了勃勃生機。
“這是我屋里的煙田,他們是我請來幫忙的。今年我種了15畝煙葉,收入還不錯。明年想擴大生產,種18畝!”鞋上沾滿泥土的村民徐昭時向記者介紹。他是該村南嶺2組的,今年他的煙葉賣了近10萬元。“我家的房子舊了,想多賺點錢蓋新屋。”徐昭時一邊清溝一邊說出了內心的期盼。
實行專業服務,打造煙葉“第一村”
“煙葉是群眾致富的金葉,產業帶動能力特別強,我們村里800多戶村民,有近60戶種了煙葉,是常寧煙葉第一村。”站在田埂上,村總支委員李貴華自豪地介紹起產業發展情況。
桐江村地處大義山脈南段的舂陵河畔,以低矮的丘陵和平原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自傳統種植業。近年來,該村因地制宜,選擇油茶、水稻和煙葉三個產業做大做強,通過強化基層黨建,突出黨組織引領作用,實行黨群聯動、利益聯結和實事聯辦,讓村民、企業、社會多方參與產業發展。村里定期召開“屋場懇談會”,推行“五個到戶”,宣傳強農惠農政策,增強村民共同建設、共同富裕的意識。通過“村社合一”“就業帶動、保底分紅”“訂單收購、土地流轉、固定分紅”等模式,建立起多種利益聯結機制,形成了“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黨建強村富民新模式。
多年來,桐江村的烤煙種植面積穩定在1500畝以上。為了促進烤煙生產標準化、專業化,增強村民種煙積極性,村集體前些年牽頭成立了煙葉生產合作社,建立了育苗、翻耕起壟、植保、烘烤、扎把5個專業服務隊,有效地提高了煙葉的產量和質量,方便了煙葉統一分等定級,使村里的煙比其他地方每畝收入多出近千元。更重要的是,育苗、翻耕起壟、植保等,都有統一的專業服務,大家種煙的積極性越來越高。在前些年的脫貧攻堅中,村里少數缺少勞動力、缺少技術的貧困戶也能種個三五畝,他們只需要“跟著走”就行,依靠合作社的專業服務隊提供統一服務,同樣能種好煙葉賺到錢。通過合作社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今年全村煙葉種植面積發展到了2500畝。
強化集體經濟,為村民發展產業增添底氣
“清溝后,還要在每條壟上一個一個打穴,鋪上底肥,自己搞不贏,所以要請人幫忙,春節后就可以移栽合作社統一育好的煙苗了。有了合作社我們要少想很多事呢。”徐昭時介紹。
桐江村民種煙的確有底氣。目前,在煙草部門的支持下,全村建了烤煙房142座,育苗大棚有4700平方米。該村實行村社合一,為村民提供統一育苗、統一烤煙等“五統一”的服務,不僅能滿足本村煙農的需要,還能輻射到外村,提供社會化服務。
村總支書記徐三山告訴記者,該村集體經濟來源主要有三大塊:煙稅返還和煙葉社會化服務年創收約20萬元;村油茶合作社統一管理全村5900畝油茶林,有序實施低產墾覆改造和高產優質新造,新造油茶林1500畝,年產值突破400萬元,實現了“群眾快速增收致富和集體經濟不斷壯大”的雙贏目標,為村集體年創收近60萬元;村農機農技合作社種水稻7000畝,社會化服務覆蓋周邊村達13000多畝,為村集體年創收近70萬元。在2021年村集體經濟收入130多萬元的基礎上,今年有望突破150萬元。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桐江村集體經濟收入除了給村民分紅和扶貧幫困之外,主要用于支持特色產業發展。同時,村里還積極爭取項目資金。今年就爭取300萬元項目資金用于打造高標準農田和煙田,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現在,稻田煙田的路、渠都完善了,運輸不用人力挑,“煙田需要灌溉的話,1個小時全村的煙田就能灌完。”徐三山自信地說。
記者從常寧市煙葉生產服務中心獲悉,2022年,該市落實煙葉種植面積2.9萬畝,分布在13個鄉鎮,共有631戶煙農。今年收購煙葉7.29萬擔,均價每斤17.44元,煙葉產值1.27億元,煙葉特產稅2570萬元。
記者手記:農村產業發展需要村集體“領頭雁”
小規模種煙在鄉村并不罕見,但桐江村為什么可以成為煙葉生產“第一村”,讓遍地的“金葉子”成為群眾的“致富葉”?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該村成立的煙葉生產合作社很好地發揮了引領作用,不僅完善了煙田基礎設施建設,減輕了煙農勞作辛苦,還在煙草部門的支持下建立了大批烤房和育苗大棚,實行全村統一育苗、統一翻耕起壟、統一植保、統一烘烤、統一扎把“五統一”的社會化服務,提高了煙葉產量和質量,大大提升了種煙效益。少數村民即使缺乏種植技術,也可以在合作社帶動下賺到錢,所以投入產業發展的村民越來越多。桐江村的實踐表明,農村產業發展需要村集體作為“領頭雁”,而隨著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村社合一的集體經濟也完全能夠勝任“領頭雁”的重任。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