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葉被喻為“金葉子”,帶動湖南省萬千農民增收致富。然而,單一的烤煙產業結構已不適應新的發展形勢。湖南作為全國重要烤煙產區之一,如何讓煙區老產業煥發新活力?
湖南省積極探索“煙葉+N”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在精細化、集成化、多元化發展上做文章,推動產業振興、綠色發展、公益事業等協同融合,引導煙農奮斗致富增收、承擔社會責任、共建美麗鄉村。
四季無閑田,煙稻蔬多元輪作
大雪節氣過后,在江永縣蘭溪鄉大壩洞煙區田間地頭,一臺臺起壟機器駛過后,留下一行行整齊飽滿的壟體,為來年生產做準備。
2019年,江永縣流轉土地3000余畝,在蘭溪大壩洞建設煙區綜合體。老煙農雷雄東干勁十足,他說,這里連片種植烤煙,煙葉收購后,還能種一季水稻、一季芥菜,現在每畝地比原來單純種煙能增加4000多元收入。
大壩洞煙區綜合體推行土壤保育、增施有機肥、物理防治等措施,減少無機肥和化學農藥使用,形成綠色優質煙后蔬菜種植技術體系,走出一條多元化產業促增收的新路子。去年,該煙區綜合體非煙產業總產值超1200萬元。
湖南省煙草專賣局(公司)以千畝種煙村為依托,推進煙葉種植與保障“米袋子”“菜籃子”協同發展。目前,我省已建成行業級煙稻產業綜合體10個、發展煙稻復合產業帶40萬畝,常年輪作優質稻、富硒稻、彩色稻等,年產值達5億元以上。各煙區綜合體引進有實力的米業公司,采取煙稻雙合同、雙訂單生產,培育出“郴旺香米”“九嶷素米”“金秋富硒大米” “野香優麗絲”等優質煙后稻米品牌。
傳統單一烤煙種植生產模式正加快轉型升級為以煙為主的現代煙草農業種植體系。今年,全省有3.2萬戶煙農實行煙稻輪作,占煙農總數的88%;全省培育以煙稻為主業的種植專業戶、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1.16萬戶,占煙農總數的32.3%。
煙區無閑者,盤活人力與資源
茶陵縣曹柏村“85后”村民李凌杰,既是煙農,又是金穗農機專業合作社社長。他牽頭成立的合作社,吸納當地閑散勞動力,開展水稻插秧、收割、烘干以及煙田翻耕、專業化植保、集中運輸等農機服務與煙苗培管服務。在合作社幫助下,曹柏村種植產業效率大大提升。
近年來,我省各地煙草部門鼓勵煙農自主創辦合作社,以煙農合作社為主陣地推廣專業化服務、機械化作業、科學化種植,在土地流轉、用工雇工、技術培訓、抗災救災、生產互助等方面為煙農提供幫助。
傳統煙農成為多元產業工人,天天有事做,月月有收入。在永興縣,永旺煙葉農民專業合作社開設農產品加工車間,為煙農提供就業崗位200多個,社員戶均年勞務收入4000多元。
煙草投入購買的拖拉機、耕整地機具、無人機等通用機械實現社會化運行,煙基設施得到綜合利用,服務農業生產。在桃源縣,4.9萬平方米煙葉育苗大棚閑時用于早稻育秧、哈密瓜種植;煙葉烘烤工場的倉庫可為煙農儲存糧食、水果,新能源烤房用來烘干稻谷。
目前,桂陽鴻運烤煙專業合作社、洋市鎮金坤烤煙農民專業合作社,嘉禾普滿鄉逸香煙農專業合作社,永興永旺煙葉農民專業合作社,江華瑤民煙農專業合作社等被評為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
產業無邊界,延伸服務優品牌
在臨澧縣王化村“湘村636”門店,不僅食品、日用品等一應俱全,店內還專設助農展柜,銷售“一畝農田”“潤火坊”等村里自有品牌產品。“這是村民自主創業,在村里辦廠生產的香腸、臘肉,很受歡迎。”店主鄢仁杰向記者介紹。
“湘村636”是湖南煙草“636”品牌延伸出來的農網零售終端加盟品牌。鄢仁杰的店,是常德市第一家“湘村636”門店,也是首批示范店。
加盟“湘村636”后,鄢仁杰利用店面改造升級機會,整合資源建起農行“惠農通”站點、快遞便民站和“讀書角”,為村民提供收發快遞、銷售自產農產品、辦理基礎金融業務等綜合便民服務。
湖南省煙草專賣局(公司)充分利用湖南煙草“湘村636”“湘匯636”連鎖終端和其他電商、展銷等平臺拓展銷售渠道,以總代理、設立專柜、直播帶貨等形式引入煙區綜合體種植生產的農副產品,實現生產有基地、產品有品牌、銷售有渠道的良性發展。常寧市平安村依托“湘村636”和1000余畝煙田,采取“黨總支+公司+合作社+電商+農戶”模式,建設“以煙為主、多業融合”的產業綜合體,目前發展紅紅火火。
近年來,湖南省已建設“湘村636”門店679個、“湘匯636”門店1263個,在穩崗就業、提供便民服務、銷售產品促農增收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成為煙區特色產業融合發展、村集體和村民增收的重要推動者。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