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活路推后安排,趁這幾天的好天氣把煙土全部翻耕了。”
“你先把旋耕機開到地里去,我隨后就來。”
1月9日,湖北省恩施州咸豐縣曲江鎮馬家樓村1組煙農粟堯軍、楊正瓊夫婦看著冬日的陽光漸漸穿過晨霧,灑向鑲嵌在青山綠水的大地,優先安排冬耕煙田的季節活,又在小山村里邁出了科學種煙提質增收的新步伐。
不惑之年的粟堯軍、楊正瓊夫婦是咸豐縣的優秀職業煙農。他倆自2008年逆向思維,搶抓鄉親們紛紛外出打工,土地閑置的機會,在返鄉與煙草部門簽訂合同后,就請煙葉技術員當“參謀”、出“點子”,擇優租賃適宜種煙的黃棕色土壤,一絲不茍地按照煙草部門制定的技術方案,用技術員教的方式方法種煙,走上了科學種煙、勤勞致富的道路。
近年來,夫婦倆始終把種煙面積保持在70畝以上,收入維持在30萬元左右,不僅修建洋房、購買小轎車,還成為了金融部門的VIP客戶,日子越過越紅火,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科學種煙增收致富的佼佼者。
“當初,看見多數老鄉都出去打工掙錢,我找準一個機會,與老婆開起了家庭會,一開口就把準備回家種煙的想法講給她,沒想到她舉雙手贊成。”楊正瓊的支持堅定了粟堯軍回家種煙的信心。
其實,粟堯軍、楊正瓊自上世紀90年代末,跟隨父母親種煙,學到點滴技術后,也經不住打工潮的誘惑,收拾行裝,擠上了南下的列車,成為了一對東奔西走的打工仔。幾年來的嘗試,進入夫婦倆“腰包”的錢微乎其微,實在不劃算。
“種煙是技術活,一定要按照煙草部門印發的資料、技術員講的方法種。”楊正瓊提醒粟堯軍種煙來不得絲毫馬虎。
從此,夫唱婦隨的夫婦倆就在科學種煙的生產勞動中,把煙葉提質,種煙增收作為追求的目標。
曲江煙葉收購站共產黨員、十字路磅組組長楊遠富見他倆一副拼命三郎的勁頭,惻隱之心油然而生。他總是在忙完轄區其他煙農的生產技術指導后,時不時地進入粟堯軍、楊正瓊的煙田,把“三先”、田管、采烤等各個環節的技術要領悉數相傳,讓他倆省心種煙。
“楊師傅認真的很,記得前年剛開始栽煙的時候,我請活路栽的煙株距跟他一再強調的有出入,他發覺后,應是讓我馬上更正了呢。”粟堯軍對楊遠富履職盡責的擔當精神佩服得五體投地,自那以后再也不敢打馬虎眼了。
就在那年,他倆嚴格按照生產要求、技術標準種煙,創下了畝平均賣煙收入近4000元的新記錄。
嘗到甜頭的粟堯軍、楊正瓊覺得科學種煙大有潛力可挖,什么“三先”規格、適時管理、成熟采收等關鍵節點的技術活更是拿在手上、落實到煙田。他們家的煙葉長在地里養眼,烘烤出來香,成為了其他煙農參觀學習的表率。
去年秋天,堅持科學種煙的粟堯軍、楊正瓊夫婦又迎來了一個稱心如意的增收年。
“70畝烤煙賣了34萬多!”在交售完最后1斤煙葉后,他倆翻開賬本、按動計算器,對一年的種煙收入來了個大盤存。
經過仔細盤算,粟堯軍、楊正瓊驚喜地發現,去年種植的煙葉,僅中橘二就賣了5000多斤,10萬多元錢,中橘三4200多斤,75000多元,在總共賣煙收入的34萬多元里,除去10多萬元租土地、買肥料、請勞力等生產開支后,銀行卡上又多了20多萬元現金。
“種煙這條路走得對!”
“科學種煙奔小康!”
深冬時節,粟堯軍、楊正瓊夫婦搶抓晴好天氣進入煙田,清殘冬耕,一心要在黃棕壤土地上揭開科學種煙,提質增收的新篇章,讓勤勞致富的康樂日子過得更加滋潤。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