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風凜冽,吹得人臉上生疼。王德敬搓了搓被風吹得發(fā)麻的臉頰,俯下身子拔出幾棵冬牧草,用力甩掉根部的泥土,用手比量著根長,回頭對孫剛說:“這家伙就是耐旱抗造,比麥子根長十多厘米。”
1月14日,通往山東濰坊諸城市煙草專賣局(分公司)林家村煙站的鄉(xiāng)道旁,一整片青翠在北方寒冬廣袤的田野里顯得尤為突出,令人心情舒暢。王德敬今年62歲,是諸城市林家村鎮(zhèn)麻姑店子村煙農,去年11月,他拿出50畝煙田種上了冬牧草。
“這是冬耕后栽種的‘冬牧70’。”林家村煙站站長孫剛介紹說,“它是通過專家進行本地化實驗精選后的品種,耐堿、耐旱、耐瘠薄,抗病性強、生長速度快、產量高,一畝能產2200公斤到2500公斤。”
近年來,濰坊市局(公司)一直探索在山東煙區(qū)實現(xiàn)高效、可行的一年兩季栽種模式。當聽說煙草公司要指導煙農開展多種作物冬季輪作時,王德敬和很多煙農都表示不可能。
“冬天太冷,除了小麥其他都不長,種了小麥得來年五六月份才收,跟種煙時間沖突。”王德敬說,之前他們嘗試著“小麥+烤煙”一年兩季種植,但是導致煙葉移栽太晚,品質差、產量低。
通過調研,濰坊市局(公司)了解到一個重要的契合點,那就是濰坊畜牧業(yè)發(fā)達,有15萬頭肉牛和奶牛飼養(yǎng)量,高質量配比飼料存在巨大缺口。
2022年,諸城市局(分公司)決定在林家村煙站開展實驗,探索利用冬閑煙田種植青貯飼料作物,既不影響煙葉移栽,又能實現(xiàn)煙田輪作,提高土壤保育能力。
30歲的炭井村村民趙海濤,是諸城有名的“90后”煙農代表,從機械廠打工人到煙葉農場經理的身份轉變,讓趙海濤嘗到了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甜頭。在聽到“烤煙+冬牧草”模式時,他找到煙站表示支持,并主動拿出45畝流轉土地參與青貯飼料作物種植實驗。
冬耕、旋耕、播種、灌溉,備種、施肥、覆膜、管護,青稞、油菜和“冬牧70”在趙海濤的精心管理下“成績優(yōu)異”——
“‘冬牧70’畝產量2200公斤,毛收入836元,扣除成本,每畝純收入433.5元;青稞畝產量1320公斤,毛收入501.6元,成本655元;油菜畝產量約1200公斤,市場認可度較差。”趙海濤介紹說,通過實驗比對發(fā)現(xiàn),冬牧草不但具有市場需求優(yōu)勢,同時可以實現(xiàn)煙田當年輪作,殘茬還田還改善了煙田土壤肥力,有機質含量明顯提升。
打聽到煙草公司在種冬牧草,炭井村養(yǎng)牛大戶臧金山立刻就找上了門。“冬牧草營養(yǎng)價值高,還便于青貯,是牛最愛吃的‘草罐頭’。”臧金山給記者算了一筆賬:1頭牛1天需要喂7公斤左右冬牧草,他養(yǎng)了100頭牛,每個月就要消耗20多噸,現(xiàn)在他主要用的是玉米秸稈、糠麩等混配飼料,每噸價格800多元,對比價格低、質量高的冬牧草,他肯定會選擇后者。
采訪中,又有不少養(yǎng)牛戶和煙農來到煙站,他們一方面對接今年的冬牧草種植計劃,一方面同煙站商量牛糞有機肥料與煙田土壤保育的事。
從一棵草到一頭牛再到一片葉,“烤煙+冬牧草”探索出煙農增收的新模式,在倡導循環(huán)農業(yè)中形成了閉環(huán)高效的新路子。
“今年煙草公司請來專家在我的煙田里進行提高冬牧草產量的實驗,說是畝產量最高能提高到3000公斤呢!”采訪結束時,王德敬高興地對記者說。
天空中開始飄起雪花,一場瑞雪即將帶著農民對豐年的期望將這片大地素裹起來。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yè)發(fā)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