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福建煙區從服務國家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大局出發,積極探索推廣煙稻水旱輪作模式,以改革思維和創新辦法破解發展難題,蹚出了一條“以煙促稻、以煙穩糧”的產業融合發展道路,初步構建起了種糧保安全、種煙穩收益、多元促增收的發展機制。
實現煙稻“產量雙穩、質量雙優”
“福建煙區不斷總結、發展規模化煙稻輪作技術,為保障糧食安全和助力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闖出了一條新路。”中國科學院院士、植物遺傳育種學家謝華安肯定道。
隨著農業產業化進程的推進,以及農業技術的發展,福建煙區煙稻水旱輪作模式的優勢正不斷凸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一是能高效利用溫光資源,穩促糧食種植面積。對種雙季水稻溫光資源不足、種一季水稻溫光資源有余的單季稻區來說,冬種一季煙葉,不僅可以提升效益,還能穩定糧食種植面積、提高糧食質量和產量。
二是能破解連作障礙,改良土壤防治病蟲。煙稻水旱輪作既能有效改善土壤通透性、改良土壤結構,又利于防治煙葉青枯病、黑頸病及水稻紋枯病、稻瘟病、稻水象甲蟲害等。煙后種植水稻,不僅可減少施藥量,還能充分利用前季種植煙葉所施的肥料,每畝可節約肥料成本100多元。
三是能科學避開寒害,確保安全增收。煙后稻比常年晚稻早一個月插秧,不僅可避開影響晚稻抽穗的秋寒,還可選擇生育期較長又高產的水稻品種,提高煙后稻產量和質量。
據統計,從2020年至2023年,福建煙區的多項指標均有明顯提升。產量上,煙后稻面積從62萬畝增至93萬畝,產量從27萬噸增至41萬噸,2023年全省煙后稻種植面積占煙葉種植面積的98.1%。質量上,全省煙葉上等煙比例穩定在76%以上,同時,煙后稻產量高、米質優、耐儲藏。綜合效益上,“煙葉+優質稻”畝均產值達6500元,“煙葉+水稻制種”畝均產值達8500元,煙農戶均煙稻綜合收入提高至18.7萬元。
實踐證明,煙稻水旱輪作的耕作模式是生態農業科學發展的體現,它極大限度構建了煙稻和諧共生關系,實現了煙稻產業“產量雙穩、質量雙優”。
助推水稻制種產業發展
“福建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具有世界領先水平,但單一水稻制種的風險性在一定程度影響了面積的擴大。”謝華安說。種煙和水稻制種融合,可避免制種受“落地谷”影響,減少田間去雜工作量,提升種子純度,實現產值互補。據悉,2023年,福建煙后稻制種面積達32.4萬畝,雜交水稻種子產量占比全國產量的四分之一。
圖為水稻制種趕粉現場。福建建寧農業局供圖
“福建模式”促進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
為推動煙稻產業高質量發展,福建煙區集成科學種植管理辦法,共享設施資源,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煙稻輪作“福建模式”。
比如,針對煙稻生育期沖突問題,在科研院校的合作指導下,不同烤煙品種搭配不同生育期的水稻品種,實現無縫對接,解決了茬口銜接難題。
為解決種業企業之間無序競爭、基地隔離難等問題,通過建立分品系、分區域、分企業統一規劃煙后制種機制,有效防范了竄粉風險,提高了種子純度,保障了農戶收益。
聚焦綠色防控,通過綠色技術滲透、綠色模式融入等途徑,推動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和廢棄物資源化,并全面推廣地膜回收利用。對于開展煙稻全程病蟲害聯防聯控,煙草部門會同農業部門出臺了相關技術意見和監管措施,建立了農藥化肥“負面清單”,引導農民科學耕作。
煙水工程助農 產業融合發展
為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夯實農業發展基礎,近年來,在福建煙區已建成2萬余公里機耕路、水渠,以及40座水源工程,形成了“路相通、渠相連、澇能防、旱能調”的生產設施系統,受益農田面積達379萬畝。這些優質工程有效服務于大農業生產,當地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均有了顯著提升。
圖為煙草援建的明溪黃沙坑水庫。
在設施共享共用方面,福建煙區全面升級了烤房功能,使其適用于烘烤煙葉和烘干稻谷、地瓜、花生等農產品,實現了產業深度融合。據統計,2023年,福建煙區采用密集烤房干燥水稻種子的量占全省制種量的80%以上,每公斤可節約人工晾曬成本0.26元;烤房干燥的種子發芽率平均達87.8%,比自然晾曬高3.7個百分點。
先進的耕作制度是貫徹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有力抓手,福建煙區通過不斷構建新型耕作制度,持續助推著煙稻產業高質量發展。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