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走進廣東省南雄市珠璣鎮三佳村的煙稻輪作區,煙后稻田郁郁蔥蔥、豐收在望,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綠色生態畫卷。
近年來,廣東省煙草專賣局(公司)以全面綠色轉型為引領,堅持煙葉“精、優、特”定位,持續深化綠色防控技術應用、基礎配套設施建設、煙葉生產管理轉型,推進煙葉生產綠色發展,讓綠色成為廣東煙區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推廣綠色防控技術
推進生產方式綠色低碳轉型,是煙草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近年來,針對煙區病蟲害防控現狀,廣東煙區系統強化綠色防控,推動核心技術攻關,構建立體式綠色防控新模式并逐步推廣應用至大農業作物生產中,助力生態煙區建設。
在三佳村的稻田旁,殺蟲燈、性誘捕器等綠色防控設施靜靜佇立,為農業生產提供無形的病蟲害“防護網”。
“在煙草公司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我們在田間安上了這些裝置,用來誘殺煙青蟲、斜紋夜蛾等害蟲,煙葉的病蟲害少多了。”三佳村煙稻輪作基地負責人劉富說,有了綠色防控設施,農業生產更加省心省力。
近年來,廣東煙區積極構建“以蟲治蟲”防控體系,大力推廣應用蚜繭蜂等生物防治手段,減少煙蚜危害;安裝性誘捕器,進一步防控二化螟、三化螟、灰飛虱等害蟲,2023年煙葉整體防蟲效率達到70%以上,煙葉病害損失率降至5%以內。
“每年煙草公司都來給我們放蚜繭蜂防治蚜蟲,每畝地還提供1個性誘捕器和誘芯,每畝煙田的收益提高了140元以上。”乳源瑤族自治縣乳城鎮煙農付德良滿意地說。
為進一步提升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效果,廣東省煙草科學研究所以“蚜繭蜂+紅彩瑞獵蝽+性誘捕器”防治病蟲害,不僅在煙區全面推廣,還在油菜、辣椒、花生、水稻等農作物生產中應用,整體防蟲效率達到70%以上。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煙葉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是推進煙葉綠色生產的基礎,也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抓手。
“以前沒有機耕道,這些小路遇到下雨天就爛糟糟。現在不僅路修好了,水渠也是硬化過的,水源供應有保障,晚稻長勢更旺了!”在南雄市油山鎮,正在稻田里忙碌的煙農郭嶺南高興地說。
按照立足煙葉生產、服務大農業的工作思路,廣東省局(公司)積極參與“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多部門協同發力,扎實推進高標準基本煙田建設,通過農機推廣、土地整理、煙田宜機化改造等措施持續推進農機農藝融合,一體推進基本煙田“建、管、用”各項措施落實。
“通過持續完善煙葉生產基礎設施,我們有效解決了山區旱地煙田的灌溉問題和低洼地區煙田的排澇問題,進一步提高了煙區綜合生產能力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廣東省局(公司)煙葉處處長羅福命說。
在土壤保育方面,廣東煙區積極發揮科技創新支撐作用,強化工商研深度合作,因地制宜開展土壤保育與改良技術研究,通過綠肥、秸稈還田、生物炭改良土壤等方式提高土壤肥力。
2023年,廣東煙區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面積達到32.35%,實現綠肥與秸稈還田7.24萬畝,有機肥施用100%覆蓋。
積極融入大農業發展
“這一片旱坡地以前除了種煙葉,種其他作物收成都不好。2020年我們引進水肥一體化滴灌設施,實現了精準滴灌,生產穩定多了,而且每年煙稻、煙菜、煙果輪作后,病蟲害也減少了。”今年5月,在廣東煙葉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參觀現場三佳村煙葉種植基地,煙壟上鋪設著一根根黑色的滴灌帶,猶如煙田的一條條“血管”,為煙苗輸送所需的水肥營養,劉富自豪地向參會人員介紹起了自己的“致富經”。
劉富的“致富經”是廣東煙區“旱改水項目”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廣東煙區積極推動煙葉生產融入大農業發展,不斷完善“以煙穩糧、以煙促糧”的糧煙協同發展機制,推動煙農多元增收,推廣煙稻輪作14.88萬畝。2023年,廣東煙區多元增收總產值7400余萬元,主業增收、煙稻融合發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聚焦建好、用好、管好基本煙田,廣東煙區逐步調減零星分散煙區,推進煙田土地流轉和集中連片經營,創建糧煙融合綠色防控示范區,大力推進“一企一策”定制化生產,著力彰顯煙葉綠色生態特色。
對此,廣東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技術中心原料所所長金保鋒表示:“廣東煙葉定制化開發有了很大的進步,是我們產品不可或缺的原料。”
良田還需良種。聚焦培育優質煙葉新品系和土壤改良工作,廣東煙區積極利用分子育種技術加快新品種研發。“我們基于煙區生態特色,選育出優質、適產、抗逆性強、烘烤特性好的烤煙新品系‘NX212’,下一步將聚焦配套栽培和調制技術開發,讓新品種更好地彰顯生態特色。”廣東省煙草科學研究所高級農藝師趙偉才說。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廣東省局(公司)表示,下一步將聚焦糧煙產業規劃協同融合、設施共享融合、生產技術互利融合、種植主體共育融合,推動生產方式轉型升級,助力煙農增收致富、煙區鄉村振興,全力推進煙草農業現代化建設進程。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