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不全面的。
心懷大局,興業強農。近年來,煙草行業主動服務和融入農業強國建設大局,主動服務于鄉村振興,夯實煙葉生產“基本盤”,加快生產方式轉型,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煙葉高質量發展之路越走越寬,煙草農業現代化建設碩果初顯。
向“新”而行,向“高”攀登。廣袤煙區活力升騰,繪就出一幅幅產業興、煙農富、鄉村美的生動畫卷。
“鐵牛”縱橫? “機”動人心
8月下旬,“秋老虎”持續發威,高溫炙烤著齊魯大地。
不過,對于山東濰坊煙區瑯埠村煙農杜才新而言,再也不用頭頂烈日采收煙葉:“有了這臺機器,人都不用下田,一臺采摘機每天能采收20畝煙葉。”?
近年來,行業積極推進煙葉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圖為山東濰坊煙區開展機械化采收作業 /濰坊市局(公司)供圖
此時,一臺小型自動煙葉采收機來回穿梭,精準“咬”下一片片煙葉,再通過傳送帶送入收集箱,采收整壟煙田只需幾分鐘。這種小型采收機具有低成本、易操作、小型化、好維護的特點,有效減輕了采收環節勞動強度。
科技裝備強是農業強國的重要特征,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機械化作業,是煙葉生產方式深層次變革的一個“支點”。
多管齊下,多元求解。近年來,行業堅持以農機農藝融合為突破口,一體推進機、藝、田、服配套建設,圍繞“三大場景、六個環節”,制定“雙減”宜機化生產技術體系,系統推進煙葉生產機械化轉型。在實踐層面,四大作業區因地制宜、以點帶面、協同發力,推動機械化作業“高歌猛進”。
“鐵牛”縱橫,“機”動人心。一幅“高效作業、輕松種煙”的新畫卷,在各煙區徐徐鋪開——
煙田宜機,下好“先手棋”。
“改造煙田223畝,連片田塊從1畝左右提升到5.2畝,各種農機能用了。”安徽宣城的家庭農場主開海洲,感受到了“煙田一變天地闊”的喜悅。近年來,皖南煙區聯合當地政府,按戶規劃、按戶整治,先后共建高標準農田10萬畝,為機械化生產打下堅實基礎。
因地制“機”,“靶向”解難題。
“以前1000個育苗盤,十幾名工人要花一兩天時間才能播種完;有了負壓式播種機,每個育苗盤不到一分鐘就能搞定。”貴州畢節煙農毛海龍介紹。立足丘陵山區地形,貴州煙區通過“賽馬選型”,研發改進多功能井窖移栽機、自走式采收轉運機、農地殘膜回收機等適用農機,畝均用工減少至17個以內。
機藝“共融”,畫好“同心圓”。
“從25厘米至30厘米,降低至20厘米左右”——在湖北恩施鶴峰縣,起壟高度的小調整,大大便利了起壟覆膜一體機作業。放眼武陵秦巴山地作業區,湖北、湖南、陜西等煙區攜手完善宜機化煙草農業標準體系,以“良法”配“良機”,農機農藝融合跑出“加速度”。
農服賦能,為煙農吃下“定心丸”。
“現在使用農機平臺,就像用‘滴滴’一樣,線上就能辦理業務。”對陜西商洛煙農李有平來說,“等農機上門服務”已是常態。從“獨角戲”到“大合唱”,商洛煙區協調當地農業部門,成立煙農農機服務中心,引入設備廠家、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服公司等社會資源,讓煙農無“后顧之憂”。
天上飛著無人機,地上跑著“大農機”。目前,全國煙區重點環節機械化作業率超過60%,農機農藝融合示范縣達到55個,一曲全程全面機械化“交響曲”正在奏響。
“數智”賦能? 逐“綠”前行
在湖北十堰習家店鎮板橋村,雪茄煙農陳明林坐在葡萄架下,輕輕點擊手機,16公里外的晾房窗戶緩緩打開。
“我去年開始種雪茄煙葉,本來還怕操作麻煩,沒想到用小程序就能操作。晾煙棚管理基本都用手機,時不時去現場轉轉,別提多方便了。”陳明林高興地說。
這個小程序是丹江口市局(營銷部)開發的“武當茄香”,涵蓋移栽、田管、植保、晾制等環節,集學習管理功能于一體,又與一座座智能化雪茄煙晾房對接,讓煙葉晾制事半功倍。
用好“新農具”,耕種“智慧田”。近年來,行業部署全國統一煙葉生產經營管理平臺,以“兩打八掃”為主線,形成貫通煙葉生產流通全過程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以此為契機,各煙區應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拓展應用場景,推動煙葉產、收、加、調向智慧化升級。
共享“一張圖”,網羅田間事。湖南煙區搭建煙田電子地圖系統,實現“以圖摸家底、以圖管生產、以圖定決策”;重慶煙區以高清商用衛星影像為底圖、以煙田地塊為核心、疊加“四煙要素”信息,勾畫煙葉數據“一張圖”。
智慧“全鏈條”,增“智”更提“質”。在貴州銅仁,智能化育苗大棚實時監測溫濕度,是煙苗的貼心“保姆”;在山東日照,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田間病蟲害智能監控預警平臺成為全天候的煙田“衛士”;在福建三明,“云烘烤”平臺提供技術指導,助力煙葉“烤”出好成績;在云南曲靖,智能分級設備高效運轉,以圖像采集識別系統為每片煙葉定級……
服務“一站式”,業務指尖辦。只需一部手機,就能簽訂煙葉種植合同;登錄管理平臺,育苗大棚、烤房數據“掌上看”;指尖一點,專業化服務線上預約。“香葉助農”“香草種”“金沙香韻”……一款款便捷實用的APP、小程序,讓數據“多跑腿”、煙農“少跑路”,實現“慧”農更惠農。
以“數”賦能,乘“數”奮進。從靠經驗到靠數據,從會種煙到“慧”種煙,“數字農具”廣泛使用,深刻改變著煙葉生產方式,激發出煙葉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逐“綠”前行,厚植“底色”。綠色生產,同樣是煙葉生產方式轉型的一個著力點——
洱海之畔,復合微生物肥在云南大理煙區推廣22827畝,有效改善了土壤微生物群落,改變了煙農“大水大肥”的種植習慣,為洱海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提供了支撐。
三湘四水,湖南長沙寧鄉煙區的“天敵立體防控模式”大顯身手。蚜繭蜂、蠋蝽、赤眼蜂、異色瓢蟲等組成“蟲蟲特工隊”,在“巡邏”煙田的同時,10年來累計服務大農業33.44萬畝。
八閩大地,生物質烤房、電烤房在福建龍巖煙區遍地開花。此外,烤房閑置屋頂也“穿上新衣”,變身小型光伏發電站,實現“棚下烤煙、棚上發電”,烘烤“含綠量”“含金量”不斷提升。
…………
算好“生態賬”,發展“綠”起來。在全國各煙區,這樣的探索比比皆是。僅以烘烤環節為例,2023年全國煙葉新能源烘烤比例已超過50%。
綠色低碳,質效并重。行業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貫穿于煙葉生產全過程,助力煙區改善生態環境,服務和美鄉村建設。煙葉綠、生態美、煙農富,成為“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的實踐注腳。
糧煙“攜手”? 多業共融
眼下,福建煙區的煙后稻已在茁壯成長。放眼田疇,處處新綠一片,生機盎然。
“一畝地單種水稻,收益是1000多元;單種煙葉,收入有四五千元。去年,我承包了130多畝地,煙稻輪作總產值近67萬元。”南平市政和縣新口村煙農林召弟算了這樣一筆賬。
煙稻輪作,種出好“豐”景,農業供給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2019年至2023年,福建煙區煙后稻種植面積從59.67萬畝增加至93.02萬畝,煙后稻種植比例達98%,穩固了全省近十分之一的水稻種植,產出了全國近四分之一的雜交水稻種子。
糧煙“手拉手”,融合促振興。近年來,行業扛起糧食安全政治責任,構建煙葉與糧經作物科學耕作制度,健全“以煙穩糧、以煙促糧”協同發展機制,為端穩“中國飯碗”作出了積極貢獻。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各煙區實行糧田、煙田“一張圖”管理,加快構建煙區新型耕作制度,通過技術互融、主體共育、設施共用,既穩固“金葉子”,又助力保障“米袋子”“菜籃子”,讓廣大農民鼓起“錢袋子”。
立足煙田、謀好“糧”策,奏響糧煙“協奏曲”。
“我今年種了70畝煙,其中60畝套種了小麥。小麥收獲后,我親手加工成了面條。”貴州貴陽開陽縣煙農孔偉自豪地說。今年,貴陽煙區有6000畝煙田套種了小麥,畝均小麥產量在125公斤左右。同時,貴陽市局(公司)探索“煙+麥”產業聯動發展模式,打造特色產品“馬場面條”,不斷增加產業附加值。
輪作糧食11593畝,煙后種植糧食7672畝,糧食作物產量1.65萬噸……這是2023年四川涼山官村綜合體的糧煙融合“成績單”。今年,四川煙區計劃煙后種植其他作物73.85萬畝,以27個煙區產業綜合體為載體,實現“種糧保安全、種煙穩收益、多元促增收”。
因地制宜、多業融合,“煙葉+N”處處開花。
走進湖北恩施利川煙區,煙葉與多種作物聯動,令人“眼花繚亂”。煙農羅見玲打算將90畝煙田用于煙稻輪作;煙農張興權與同村的“蔬菜大王”合作,在200畝田地上開展煙菜套種;煙農董明選則在煙壟上種植四季豆……2023年,湖北煙區推廣輪作、套(復)種29.8萬畝,助農增收總產值達到5.8億元,“糧煙菜”共生復合種植模式活力盡顯。
在云南省普洱市,曼等鄉的煙農將目光對準了胡蜂。這些小小的胡蜂,對害蟲防效能達到60%以上。今年,普洱市局(公司)支持農戶發展“烤煙+胡蜂”產業,曼等鄉胡蜂群養殖數量達300余個,直接經濟價值超20萬元,大農業防治面積超3000畝,實現了煙農增收與生物防控“雙贏”。
一季煙葉,一季糧蔬;地盡其用,多業共融。在各煙葉產區,糧煙經飼產業形成“多聲部合唱”,唱出“四季有收入、月月有錢賺”的幸福歌,為保障糧食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生動成果。
農機唱起“主角”,數字化賦能增“智”,生產“綠意”更濃,多元產業鋪就“致富路”……俯首農桑,已然一片新天地。
江河萬里,其必有源。這一系列新進展,源于行業始終將煙葉工作置于“三農”工作大局中思考、謀劃、實踐。向“新”突破、以“質”謀變,行業將繼續服務和融入農業強國建設,錨定煙草農業現代化建設目標,為一隅爭光、為全局添彩,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