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月23日,黨中央從西柏坡出發,開啟了“進京趕考”的征程。經過七十余年的實踐證明,“進京趕考”取得歷史性的優異成績。
回看往昔歲月,三明趕考的步伐從未停歇。福建三明人民始終牢記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的囑托,立足“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地貌,構建起以稻煙融合為代表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煙葉采烤作為生產的重要環節,四十年“趕烤路”,最終“烤”出新時代的好日子。
趕在泥上,烤在身上
30年前,是踏在泥上的趕烤,每一步都在趕,每一刻都在烤。
因為極端天氣、暴雨集中,采摘要趕;因為肩挑不多、行走不快,搬運要趕;因為烤季農忙、烤容有限,上烤要趕……天氣多變、土路泥濘、設施落后、效能偏低,致使“趕”成了狀態。
在“趕”的同時,“烤”又是一道必經的煎熬。每年五六月,是三明烘烤季,作為煙葉生產的關鍵一環,烘烤質量的好壞直接決定著全年收成的多少。要想在土烤房、黑煤球、溫度計的條件下烤好煙絕非易事。為盡可能調控好溫濕度,整晚守在烤房旁成了常態。人工加煤、手在烤,炎炎烈日、身在烤,趕在泥上、心在烤,可以說,烘烤季也是煎熬季。
圖為上世紀九十年代三明市寧化縣建設的土烤房。 三明市局(公司)供圖
趕在泥上的烘烤雖然辛苦,但笑聲卻尤為響亮,因為烘烤就意味著收成,同時,“趕烤”時三兩戶間的幫扶勞作,也是難得的暢聊聚會。
走在路上,鉆在爐上
20年前,是走在路上的趕烤,步伐穩健了,技術熟練了。
“兩個至上”行業共同價值觀深入人心,各項惠農助農政策紛紛落地,田成方、渠成行、路相連……極大改善了老區的生產、生活條件,現代農業有了最初的模樣。據統計,2000年以來,三明市局(公司)累計投入資金近26.47億元,援建水源工程項目10個,建設煙田道路3007公里、水渠3182公里,推廣密集烤房3.6萬座,一大批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讓10多萬戶農民切實受益。隨著黃土路褪去,板車開始行走在道路上,成為鮮煙運輸的主力軍,趕慢慢變成了走。
2005年起,三明市開始建設磚混結構燃煤密集烤房。圖為明溪縣蓋洋鎮灣內村烤房群。 三明市局(公司)供圖
此時,前行的腳步推動著烘烤的轉變。過去,煙葉烘烤質量不僅受制于簡陋的設施設備影響,還受限于復雜的烘烤工藝。為了提升農戶收益、保障種植黏性,烘烤培訓成為當時的重點。煙技員挨家挨戶上門指導,成為服務群眾最直接、最急需、最有效的方式。同時,密集式烤房的深入推進也極大降低了生產成本。
走著走著,“學富五車”的農戶們在告別往日的奔跑后,挺進了新世紀,慢慢有時間欣賞跨越千年的美。
坐在車上,玩在邊上
10年前,是坐在車上的趕烤,輕松是備烤姿態,創新是烘烤狀態。
隨著專業化、機械化服務開始普及,農戶們告別了全天“陪烤”的生產狀態,三輪車加快了鮮煙運輸的速度、編煙機加快了上烤的進度、烘烤燃料也因機械化加快了生產節奏,戶均種植面積對比21世紀之初也實現翻番,達到14.49畝/戶。此時,備烤變成了“背靠”:背靠車子運輸,背靠床鋪休息,背靠椅子吃飯,“圍著火爐吃西瓜”的日子一去不復返,輕松成為備烤姿態。
與此同時,大家對烘烤質量的追求也在不斷躍升,科學烘烤成為主攻方向。伴隨著不同溫度下的煙葉理化性質研究、生長環境與烘烤質量的關聯性研究等課題的深入,讓科學烘烤的內涵和實踐不斷豐富。
進入新時代,一批批煙草人再次變身為科技特派員,將論文寫在老區的土地上,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賺,助力著攻堅脫貧的全面勝利。
跑在云上,樂在心上
當前,是身處云端的烘烤,高效是致富密鑰,綠色是發展底色。
在全面脫貧之后,烘烤借助數字化轉型沖上云端。數字化應用從家中走進田野,“數據跑路”代替了“農戶跑腿”,借助云烘烤,烘烤情況一目了然,智能化控溫應用于實際生產。
新質生產力就是綠色生產力,依托綠色引擎,烘烤形式快速躍遷。從最初的煤炭供熱到后來的生物質燃料供熱,再到現在的“棚上發電、棚下烘烤”光伏烤房,告別曾經臟亂差、倒頭睡的烘烤狀態,如今,烘烤之余還能清爽赴宴。此外,三月四月烤竹筍、五到七月烤煙葉、七到十月烤稻谷稻種,烤房的多功能、全流程利用也為產業融合、增收致富拓出新渠道。
2021年起,三明市開始建設光伏烤房。 圖為尤溪縣臺溪鎮象山村烤房群。 尤溪縣局(分公司)供圖
當農民豐收節的再次到來,秋日的暖陽照在金黃的稻谷上顯得更加亮眼,豐收的喜悅再次洋溢在農民臉上。走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趕考路上,我們意氣風發,因為不負歷史、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優異答卷正在不斷書寫。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