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芒市風平鎮弄坎村的村口豎立著一塊刻有“德宏烤煙第一村”字樣的石碑。近年來,弄坎村以“鄉村振興靠產業、村民致富靠烤煙”為致富宗旨,6月收煙、7月種稻,百余戶村民依靠勤勞的雙手,走上了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煙稻協同”發展模式成為適合當地發展的農業生產模式,“德宏烤煙第一村”的石碑彰顯著弄坎村的發展成果。
“煙稻協同”發展——弄坎村外的稻田。羅釗 攝
“弄坎村有十余年的種煙歷史,一開始,村民們對烤煙種植生產不了解,持觀望態度。后來,隨著產業發展模式持續完善,大家嘗到了甜頭,烤煙成為大家的‘車輪子’、‘砌墻磚’,村容村貌也隨之得到較大改善。”風平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段學聰介紹。
弄坎村距離德宏州府芒市不到10公里,交通條件便利、氣候資源優越,是如何在幾年間實現烤煙產業發展蛻變,種植規模突破1萬擔的呢?
段學聰介紹,弄坎村烤煙產業主要通過政企協同,打好政策、措施“組合拳”實現穩步發展。首先,風平鎮對烤煙、甜脆玉米、蔬菜、馬鈴薯、藍莓五大產業區進行了系統規劃,形成多產業分區的協同發展格局。然后,產業發展小組從優化生產節令、提升服務水平、推進清潔烘烤等方面入手,全面指導農戶生產,提升煙農效益,并整合政企扶持政策補貼煙農、開展煙田綜合整治,提升耕作能力。此外,構建起以烤煙產業為基礎的一年三熟種植制度,初步形成“煙+糧+玉米”“煙+糧+豆類”“煙+糧(含水產養殖)+其他”等多重產業融合發展模式。
烤煙年收購規模突破萬擔的“德宏烤煙第一村”,形成產業發展的“三種效應”。一是發展帶頭戶,形成“蜂王效應”。在發展初期,為實現產業迅速扎根,產業發展小組瞄準生產能力較強的農戶,發展成為“首吃螃蟹”的烤煙種植帶頭戶,樹立農戶種植烤煙的信心,在“蜂王”帶領下,逐步組建形成烤煙種植群體。二是培植專業戶,發揮“規模效應”。在產值效益穩定、扶持政策豐厚驅動下,農戶參與種植的意愿不斷增強。基于生產管理水平逐步提升,產業發展小組重點培植以10至20畝為核心的種植專業戶,形成規模效應。三是樹立典型戶,彰顯“頭雁效應”。效益是產業穩定發展的核心要素,產業發展小組聚焦均衡生產,著力挖掘常年種植效益較好的煙農,樹立成優質高效典型戶,通過“頭雁”與“眾雁”間“1+n”的網格化輻射帶動,促進全體煙農生產管理水平穩步提升,實現烤煙產業厚積薄發。
據介紹,2023年,以弄坎村為核心輻射芒留自然村的跨村連片區域共種植特色烤煙0.7萬畝,收購煙葉2萬擔,實現煙農售煙收入3330萬元,戶均種煙面積18畝,戶均種煙收入7.5萬元。烤煙在助力弄坎村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道路上,發揮出較好的引領作用,讓弄坎村成為名副其實的以自然村為單位、種植規模最大的“德宏烤煙第一村”。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