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福建煙區煙后稻正處于收獲期,沉甸甸的稻穗隨風搖曳,泛起金色稻浪。農民搶抓時令收割,田間地頭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煙葉采收后進行煙后稻制種和優質稻種植,煙、稻都實現了訂單式生產,不僅‘一田雙收’,還能‘旱澇保收’。”浦城縣石陂鎮連墩良種場黨支部書記梁信和介紹,在煙草公司的積極協調下,他們與種業公司合作開展煙后稻制種,與優質大米企業合作種植再生稻,種植有技術指導、收獲后有企業收購,村民收入有了保障。
今年以來,福建煙區立足“三農”工作大局,因地制宜處理好“三個關系”、牢牢守住“兩條底線”,積極推動煙葉產業融入大農業發展,堅持“以煙促稻、以煙穩糧”產業融合發展思路,推動煙稻產業政策協同融合、生產技術互利融合、基礎設施共享融合、綜合體建設深度融合,更好助力煙區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全面振興。
為進一步創新工作方法,加快產業融合,今年3月,福建省煙草專賣局(公司)聯合省農業農村廳下發文件,推進煙稻產業融合發展“五個一體化”,構建更有保障、更加生態、更為綠色、更具效率、更可持續的煙稻全程一體化生產體系。
——推進產業政策一體化。用好政策“指揮棒”,充分發揮煙葉、水稻政策規劃協同效應,加強與農業部門的溝通協調,健全完善農田保護、設施投入、專業服務、基地建設等方面制度,打造升級版的煙稻產業綜合體,加快推動煙稻產業各項政策落地見效。
——推進土壤保育一體化。堅定保護耕地,加強高標準煙田建設,落實煙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制度體系,推進煙田建設、保護、利用一體發展,全面提升煙田綜合生產能力,積極服務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通過系統開展煙田土壤普查,針對性開展土壤保育;系統設計土壤改良方案,改淺層同層耕翻為多層深層間隔深松,提高土壤保肥保水能力;系統推廣生態補償技術,大力實施稻草溶田還田、綠肥種植,開展有機肥替減化肥行動,全面施用商品化有機肥;系統推行高效水肥管理,做好煙稻全生產周期水肥營養統籌,引導煙農做好煙后高效水肥管理,持續提高煙田土壤質量。
——推進綠色防控一體化。以守好煙田生態邊界為己任,積極推動煙稻生產全程病蟲害聯防聯控,會同農業部門出臺相關技術意見和監管措施,落實稻煙病蟲害一體化綠色防控,將煙葉病蟲害生物、物理防治技術延伸到水稻生產,保證煙葉和水稻的安全性;積極推廣煙稻綠色生產模式,將相對成熟的煙葉綠色生產體系向水稻種植推廣應用,全面落實地膜回收利用,共同開展煙田面源污染防治,在烤房群大力推廣“棚下烤煙、棚上發電”的“煙光工程”建設,不斷提高煙稻產業“含綠量”,努力樹立農業產業綠色生產標桿。
——推進機械作業一體化。聯合農業部門開展全程機械化農機裝備遴選,推進煙稻農機資源共建共享,同時深化育苗大棚、烤房等設施共用,提高設施設備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探索構建農機、農藝、農田、農服“四位一體”的煙稻全程機械化生產系統,推進全程農服平臺建設,共同做好農機專業化服務,以服務規模化促進煙稻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
——推進種植主體培育一體化。樹立“煙田即稻田、煙農即稻農”理念,聯合農業等部門共同開展煙稻種植主體素質提升行動,構建煙稻生產全程技術指導視頻庫,共同打造農民培訓學校,不斷提高煙稻種植的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實現生產提質增效。今年,全省煙農戶均種植煙葉29.1畝,戶均種植煙后稻27.8畝,戶均種煙、種稻綜合收入達17.5萬元。
此外,福建省局(公司)積極推進行業煙稻協同發展工程研究中心和糧煙協同綠色低碳重點實驗室建設,立足產業綜合發展視角,與地方政府聯合打造煙稻產業發展示范村,針對煙稻生長期沖突問題,與科研院校合作,采用不同煙葉品種搭配不同生長期的水稻品種,解決了茬口銜接難題,切實以科技賦能、模式創新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守牢“米袋子”,充盈“錢袋子”,穩固“金葉子”。如今在福建煙區,煙稻全程一體化生產體系有效帶動了煙稻產業“雙優雙穩”,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村就業和其他產業發展。2024年,全省煙后稻種植面積同比增加2.52萬畝,煙后稻種植比例95.63%,同比提高1.2個百分點,煙糧融合比例達98.99%,煙后稻制種為全國雜交水稻提供了四分之一的供種量,為保障糧食安全作出積極貢獻。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