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走進云南省普洱市鎮沅縣振太鎮的田間地頭,映入眼簾的是連片綠油油的秋蠶豆、秋玉米等作物,旺盛的長勢預示著又是一個雙季豐收。
近年來,鎮沅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因地制宜推行煙后輪作、設施共享、產業共融等多項舉措,提升煙田綜合利用率,拓寬著當地老百姓增收致富的路子。
振太鎮煙后作物管理技術培訓田間指導。攝/王貞菊
最近,當地煙草部門聯合振太鎮黨委政府開展全鎮煙后作物管理技術培訓,邀請鎮沅縣農業農村局的專業技術人員傳授煙后作物種植管理技術,以期增加作物產量,助力糧煙協同發展。
振太鎮興隆村沈家組的沈宏已經是第二次參加煙后作物管理技術培訓了,他表示,以前,烤煙采收后土地就一直閑置著,自己卻忙著四處打零工,處于人忙地閑的狀態,現在采收完煙葉就種了10多畝的煙后作物,一天忙個不停。
振太鎮煙后作物管理技術理論培訓課堂。攝/王貞菊
為深入貫徹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振太鎮聯合當地煙草部門積極探索“烤煙+N”的種植模式,調整種植結構,鼓勵農戶充分利用煙后閑置土地種植蠶豆、荷蘭豆、小金豆、玉米等作物,改良土壤環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及土地復種指數。
鎮沅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副經理查正權介紹說:“今年我們還依托‘政府+企業+科研團隊’模式,與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及其專家團隊、地方黨委政府密切配合,在全縣核心示范區種植‘院士玉米’2000畝,其中振太鎮500畝,勐大鎮1500畝,推行統一種植品種、統一肥水管理、統一病蟲草防控、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機械作業的‘五統一’技術規范,充分發揮‘良種、良法、良機、良制’示范帶動作用。”
振太鎮煙后玉米。攝/王貞菊
“自從種植煙后蠶豆以來,我家的收入增加了不少。今年烤煙采烤結束后,我又種了30畝蠶豆,每畝產量1000公斤左右,每公斤價格4元,這樣算下來收入接近12萬元。”振太鎮太和村種植大戶郭紅高興地說道。
據了解,在“糧煙”循環種植模式示范帶動下,振太鎮越來越多的煙農選擇在煙后種植各類經濟效益好的煙后作物,滴灌節水技術等煙用設施設備共享也為煙農降低了煙后輪作的成本發揮著積極作用,深受農戶們喜愛。
“近年來,振太鎮推行的煙后科學輪作模式,實現了一地雙收,鼓起農戶腰包的同時,也為農村閑置勞動力實現靈活就業創造了大量崗位。目前,振太鎮布局種植煙后作物1.2萬畝,預計實現增收3000多萬元。”按煙合作社振太片區負責人沈華介紹道。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